将美育之“实”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壤
时间:2022-06-14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2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美育育人、文化育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元化、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现代学校美育体系。”2022年3月教育部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通过改革美术课程,增加美术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促进了美育内容的多样化、体验的丰富化和功能的立体化。基于此,面对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美育育人的课程理念,新时期学校美育的创新发展应扎根中国,彰显中国特色。在延续中国传统美育精神、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回应学生精神生活需求等方面,要做到正直创新,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学校美育在育人、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育人方面的独特功能。
以经典之美赓续中华传统美育精神
美育的“名”虽是舶来品,但美育的“实”却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孕育着丰富的美育精神和隽永的经典形象,为中国特色的学校美育提供了文化滋养和实践借鉴。一方面,以中国传统美育的“精神”构筑学校美育文化的根基。“中国有大礼,故称夏;尊德尊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禀赋。因此,中国特色学校美育文化形态的形成应以“大美”为精神内核,培育“适度之美”和“仁中之美”的深刻意蕴,勾勒学生的理想人格,通过时空互动、文化交织、情感交融,使其形成刚健人格、崇高精神的主体追求。另一方面,要用中国传统美育的“形”来塑造学校美育的实践品格。任何一种精神形态要想永存,都需要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在引导学生体悟中国传统美育精神的基础上,学校还应把诗歌、书法、音乐、棋艺、书画、民间艺术有机地融入学校美育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在特定文化语境中对艺术形式和作品的人文内涵的感悟、理解和阐释,追溯中国特色现代学校美育实践的源头,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自信。
以教化之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德行关系到党的事业接班人,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学校美育作为落实德育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需要用“大美”充实“大德”,使之“成人”,也就是说,在把握和遵循中国学校美育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美育教学、环境教育、实践养成时代的自由而全面的新人。一是优化美育课程教学,实现美育。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学校美育体系。一方面,要根据不同阶层、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规律,设计有针对性的、准确的美育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突出育人目标,将德育融入美育之中,在美育课程教学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要设置“大美育”的课程体系,正如蔡元培所说,“学校的一切课程,都与美育无关”。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各学科的美育资源,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课程教学中感受人文之美、科学之美、灵魂之美。二是加强美育环境,实现对人的美化。学校美育不是灌输,而是熏陶、愉悦、陶冶的渗透。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美育硬环境建设,优化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各类场馆的美育功能,大力营造格调高雅、品位高雅的校园美育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学校美育软环境建设,利用AI、VR等前沿技术打造“美育场景”,让学生在视界融合的渗透中获得“物我有亲”的体验。第三,通过美育实践,实现成人之美。美育既是教育主体的专业劳动,也是审美主体的感性实践。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实践和时间”是审美主体意义生成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美育应采取各种美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情理交融的审美体验中“本然”,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重塑自我,从而以公正健全的形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以理想之美回应学生精神生活需要
学校美育作为精神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结合体,需要从“形而上的手段”向“形而上的手段”转变,对“真假难辨”、“善恶合流”、“美丑错位”的精神乱象进行扭转、反思和正面引导,以解决学生精神生活的困境和异化,将理想的美好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欲望和生命叙事。首先,加强美的素质教育,重塑学生的“人格修养”。蔡元培认为,美育是通过审美来陶冶人的心灵和感情,陶冶人的人格,没有“个人观点”和“损人思想”。中国特色学校美育应以促进学生的“生活审美化”和“生活艺术化”为目标,集中精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使学生在一种审美的生活状态中陶冶情操、陶冶心灵、重塑人格,进而养成君子不器的人格,诗意地面对生活。其次,加强审美情趣教育,重构学生的“人伦秩序”。审美情趣作为人超越自我的情感现象,是美育连接和调节人性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群体的“理性纽带”。从“天人之际”的角度来看,学校美育应该以“天人合一”为核心
”的伦理困境,进而自觉构建“家庭—社会—国家”三位一体的共同性伦理结构。最后,加强美的理想教育,重筑学生的“人生信仰”。理想之美是引领人类文明走出虚无主义晦暗世界的希望之光,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灯塔。学校美育的高阶目标是使学生超拔于现实生活的尘埃,理性自觉地构筑意义丰盈、崇高隽永的精神家园。因此,中国特色学校美育应以崇高深邃的信仰故事,促发学生的情感自觉与价值认同,让学生体认“国之大者”的理想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使“小我”与“大我”在人格养成、诗性化成、生命涵成中融通,形成超旷浩然、自由纯粹的意义追寻。 (作者:李吉品、包崇庆,分别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