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影像艺术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运用
时间:2022-06-08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文化软实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作为世界文化大国,中国始终把复兴和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作为时代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它致力于探索和创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形式和新方法。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图像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为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开辟了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播的新格局。
数字图像艺术是一种以数字成像技术为支撑,以电影、视频、动画、网络游戏、电脑手机等为载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作为传播渠道和媒介,以声音和绘画造型为传播内容,通过对抽象文化现象和客观社会生活的艺术加工和创新,再现文化和生活,表达艺术情感和文化内涵。数字图像艺术是数字图像技术与文化艺术的融合,在当代民族文化传播中具有独特而重大的实用价值。
数字图像艺术
民族文化传播的实用价值
数字图像艺术作为一种新的民族文化传播形式,与传统的文化传播形式相比,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客观优势。就艺术特征而言,数字图像艺术在文化传播中具有显著的科技性、便捷性和互动性。
首先,数字影像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因此,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可以利用科技手段进行艺术加工,创造文化内容形式。数字文化产品对文化内容的还原和艺术再现,可以使抽象的文化元素以更具体、更艺术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极大地促进大众对文化的理解,展示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提高大众对文化内容的精神认同和情感感知。其次,在高端科技手段的支撑下,数字影像艺术可以最大程度地拓宽文化传播的范围,丰富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渠道,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数字图像艺术可以通过电影、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体和载体,广泛而高效地传播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随时随地接收相关的文化信息。这种网络传播形式可以通过各种视觉效果和非线性剪辑,给受众带来独特的视觉冲击和精神感受。最后,数码影像艺术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环境中主体之间的文化交流。民族文化的传播是面向全世界大众的,中国文化需要满足不同文化主体的精神需求才能走向国际。数字图像技术不仅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艺术加工赋予民族文化多样的形态,以满足不同文化环境主体的文化需求,还具有在线交流和反馈的功能,如特定文化主题的网络电影在线交流和评分,从而不断提高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数字图像艺术在文化传播中的艺术特征可以发现,利用数字图像艺术传播民族文化可以最大程度地拓宽文化传播的范围和渠道,丰富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文化的可视化和多样性,利用科技手段和艺术加工赋予文化现象更多的艺术生命,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文化内容的阐释和文化魅力的展示,从而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数字图像艺术
民族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策略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促进了数字图像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创作手段的智能化和传播方式的高效便捷化。与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播形式相比,更能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激发受众的文化认同,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数码影像艺术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实用价值和独特优势,当前应大力推动民族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科技和艺术的双重支撑下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但在实践中,目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实践经验不足,存在文化传播内容单一、创意不足、数码影像艺术的互动形式程序化、相关人才缺乏等问题。所以需要针对具体的应用问题进行整体规划。
首先,数字影像艺术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应用要以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以优质的文化品牌为保障。一方面,相关创作者要充分理解和正确解读民族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数字图像艺术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再加工必须保证对文化的准确理解,保证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不变质,突出民族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数码影像艺术中的民族文化形象要多样、具体、丰富、统一,树立典型的民族文化品牌形象。无论是相关的故事线,还是形象上的具体线条,都要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共同精神基础和思想格局,向大众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底蕴,树立中华民族文化独特鲜明的国际形象。
其次,充分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多角度创新民族文化传播形式,拓宽传播渠道。目前,数字影像艺术在国家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形式主要是影视作品,渠道多为网络传播。其内容和形式逐渐趋同,缺乏创新。基于数字信息技术和图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新技术来不断更新人们。
族文化的传播形式,将数字影像艺术的文化传播形式从线上朝线下延伸,从虚拟空间向实体空间扩展。比如建立数字文化博物馆,让大众走进文化博物馆,通过三维技术身临其境感受民族文化历史;借助数字影像技术举办民族文化展览活动,通过数字模拟和影像再现等形式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进行艺术再加工和具象化展现等,比如2019年举办的“穿越时空的中国”数字影像展,利用三维动画和二维场景融合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大运河的文化魅力。同时,加强数字影像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数字影像艺术科技含量较高,对技术和艺术水平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利用数字影像艺术进行民族文化传播需要足够的优质人才,包括技术人才和文化艺术人才。一方面,国内当下应当加大对高校数字影像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持续在高校普及该专业并给予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支持。同时,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观念的宣传普及,加强民族文化教育,为数字影像艺术的民族文化传播奠定文化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加强相关人才的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进行实践探索,包括对数字影像艺术运用的诸多新形式和新思路,这些都值得我们积极学习和研究交流。
最后,结合当下国际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进行民族文化的数字影像艺术创新。民族文化传播是同时面向国内外的,因此,利用数字影像艺术进行民族文化的诠释要适应国际文化市场发展趋势,关注各国的文化接受力,及时更新和创新文化传播的内容角度。民族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民族文化具有特殊性的同时也具有普遍性,包含着世界文化的共通性。因此,我们在通过数字影像艺术进行民族文化呈现时要关注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契合点,便于全球各国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中华民族文化。比如,我们在进行涉及中国生态文化的影视作品创作时,要适时了解全球生态状况和环保理念。在策划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数字影像艺术展中,可结合各国独特建筑类型进行对比分析展示等。
数字影像艺术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运用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时代课题,是科技与艺术、文化的充分融合,必须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传播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民族文化的艺术加工,并以数字影像的形式进行多元化呈现。当然,这还需要我们不断筑牢民族文化根基,提高艺术创作修养,革新数字影像技术应用形式,让数字影像艺术成为未来民族文化传播的强大助力。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讲师)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