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题材绘画中感受更多美好
时间:2022-06-02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宋代秋庭苏汉臣婴戏的帛书版本为197.5108厘米
儿童题材的艺术作品虽然不擅长宏大叙事和深刻反思,但却因其自身的美而受到大众的喜爱。他的优秀作品中所体现的童心,不仅能让人由内而外感受到儿童的纯真之美,也能给依然童心未泯的成年人以回味和感悟。就像现在有些人喜欢在微信朋友圈“晒娃”一样,艺术作品中儿童形象所传达的美,对于纠结、疲惫的成年人,或许也有“疗愈”作用。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以儿童游戏为题材的“婴戏图”由来已久,一度风靡一时,在宋代达到顶峰。这种绘画甚至成为当时影响广泛的主流绘画,以苏汉臣和宋丽为代表的著名大师。明清年画中大量的“婴戏图”和“娃娃图”虽然题材比较单一,但也有细腻传神地表现儿童生活的佳作。即使画中所表现的社会习俗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风格和内容不同的“婴儿戏图”在表达人们的生活理想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选择儿童活动中的游戏作为表现主题,是因为游戏不仅体现了童真和趣味,还代表了一种无忧无虑、有趣的生活理想。
纵观中外美术史,美术作品中的儿童艺术形象大多具有自由、美好、吉祥、幸福等象征意义。“人偶画”是中国传统年画的一个重要类别。形象略显夸张的健康可爱的儿童形象,无疑是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吉祥物和代言人。在西方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中,那些小天使也是被赋予了神圣色彩的可爱的孩子。他们顽皮天真的性格特征和自由无忧的生活状态,反映了现实世界的美好愿望。
虽然儿童题材在西方绘画中并不像中国的“婴戏图”那样突出,但仍有许多绘画大师对其情有独钟,并创作出了相关的经典名作。西方艺术写实主义的传入,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儿童艺术创作的整体面貌,这在当下的油画和工笔中国画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人都熟悉艾轩和李自健等油画家笔下的儿童形象。虽然他们选择的人物背景不同,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不同。但画中的孩子和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却呈现出一种诗意的美,尤其是孩子天真无邪的眼神,能给人远离尘世喧嚣的感觉。在苍茫空灵的背景下,艾轩作品中藏族孩子深情的凝视,能让人感受到诗意和远方;李自健笔下的孩子与自然构成了一幅昔日农村的美好画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华文明所崇尚的淳朴亲情体现了人性的光辉。近年来,许多工笔国画都是以儿童为题材。这些作品能够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融入时代元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展现新时代儿童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漫画是大多数孩子最喜欢的绘画形式,很多都是以孩子的生活为题材。优秀的漫画家会注重以儿童视角看世界,兼顾艺术作品的教育和娱乐功能。这些漫画作品以夸张的方式展现了童真和童趣,并通过有趣的情节使其幽默生动。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即使表现了孩子艰辛坎坷的人生,也不乏天然的童心。孩子是重要的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是孩子的日常生活。充满奇思妙想的博朗《父与子》中的家庭互动,让人在微笑的同时感受到他们的正直、善良和乐观幽默。
与传统的儿童艺术创作不同,当代艺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表现在艺术风格和价值追求上更加多样。而有些作品只是把孩子作为表达某种观念的形象,那些怪异丑陋的孩子形象其实和孩子本身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关系。当然,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多维关注也应该进入儿童艺术创作的视野,比如发展儿童教育、保护儿童权益等。
儿童艺术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理想的寄托,看到了不同时代的民风民俗,看到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看到了儿童本身固有的童趣,也看到了它所体现的世界之美!儿童是人类的希望和未来。对于成年人来说,照顾孩子就是照顾自己。现代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儿童艺术创作的题材更加广泛和生动。我相信新时代的艺术家们一定会不负时代,用他们辉煌的画作,描绘出更多美好的儿童画卷!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