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利:韦江凡的笔墨魅力
时间:2022-06-01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韦江凡曹芳润笔川纸彩色182cm144cm 2001
在老一辈中,我从未见过韦江凡先生。但是他的作品(不仅仅是马)让我经常读新的,甚至觉得画家还活着。应该说能活在历史中的画家不多。而有些画家会随着历史的推进,地位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就是这部作品的力量。有一种作品,耀眼一时,很快就会被人遗忘;还有一种作品,一时不觉得震撼,时间久了味道更醇厚,所谓经久不衰。韦江凡先生的作品就是如此,保持着永久的魅力。
魅力是永久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历史在不断淘汰平庸,后浪推前浪也是规律。洪水过后,唐宋依旧辉煌,元人依旧屹立,“四王”依旧高扬,“四僧”依旧辉煌。黄和齐白石仍然是这个时代的坐标。
现在的人和过去的人有了很大的不同,建模更加精确,科学手段的应用,思想的拓展。然而,一个极其重要的东西,即笔和墨水,却丢失了。笔墨这种有2000年历史的传统绘画越来越被忽视,中国画的危机可想而知。所以,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怀念那些为墨水做出过贡献的人。
韦江凡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笔墨。
首先,他是一个“画气不画形”的大师。虽然他的素描功底不逊于他的老师,但徐悲鸿那一代人去法国留学,最好的还是素描,素描的最高境界也能做到“气韵生动”。但六朝以来,顾恺之、吴道子、李、陈老莲等都是“传神”的大师。吴昌硕甚至提出“苦铁漆气无形”,意思是没有形,而是把“气”放在形之上,称之为“气”,气有韵,“有韵则生,无韵则死”。
韦江凡先生的“马”是一匹有气韵的马。“风雨欲来风满楼,笔还没到就已经把气吞了。”他把“神”放在“形式”之上,形式是手段,目的也是目的。他为上帝写作,用空气控制笔,用最简单的笔捕捉那个“上帝”。
第二,他的个性化笔。Shaikh 《六法论》最重要的两个是“气韵生动”和“断骨之笔”。韦江凡先生是所有使用钢笔的人。他的笔粗、重、拙、劲,却不见柔、雕、饰、巧。“生死只是骨”,这是中国画用笔的崇高境界。韦江凡先生的个性应该是善良、诚实、坚定和简单。
个性因素浸透在笔墨之中,这是中国画的一个特点,也是画论的一个观点。韦江凡先生的笔墨挺拔奔放,犹如人在眼前,驰骋是其人格的体现。
他非常重视书法修养和技巧训练。在创作心得中,他说“试以书练画”,“借鉴草书,发挥粗笔之长”。他的笔法是方圆式的平衡,干爽流畅,敏捷流畅,不粘手。是20世纪下半叶罕见的个性化笔法和用书作画的范例,是留给研究者的宝贵财富。
第三,他对传统精神的理解和中西文化的融合,使他与同时代的人产生了距离。艺术家的人文胸怀决定了格局。领悟传统,融汇中西,吸收消化,应该是艺术家一生的追求,这可以体现在笔墨和形式语言特色上。“一画”中透着人文主义和勇气,其实是一笔带过。阿清学者刘熙载曾云说:“一个作家的学识、才能和志向都是一样的,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画画也是这个道理。一眼就能看穿的作品叫平庸,这就是人文内容的问题。
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对艺术规律有深刻的把握,在人文状态中形成心灵和精神。是笔墨的归宿,是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是精神气质和潜意识的外化。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体现为一种整合的美学思想
先生的笔墨有吴昌硕、黄、齐白石等20世纪大师和他的老师徐悲鸿为背景,以非凡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形成了雄浑瑰丽的专属面貌。在今天的民族文化复兴中,笔墨文化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韦江凡先生留给我们的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作者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