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锐:谈谈“淡”
时间:2022-05-31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傅雷先生在他的文章《观画答客问》中曾提出——”.乍一看挺好的,而且越来越累:此才也。一平就越来越好:此妙品也。若初难,不合时宜,久而得之,久而愈爱:此神品也是一品之。”
老子说“五色致盲,五音失聪,五味提神”。苦、甜、苦、咸、甜、咸、辣、酸。任何单一或强烈的味道都会让人倒胃口。水浒里的男人总喊“口中淡出一只鸟”,但吃一个月的肉恐怕也受不了。相对于奶油的浓浓味道,简单的饭菜更能让人忍很久。
也许美学上有一定的“阶级性”。学者和诗人似乎对“光”这个词情有独钟。《张翰帖》著名书法家《世说新语》写了一段关于西晋才子汉斯张的轶事,“张在罗,见秋风起,思吴中菜汤栖,曰:‘命贵,何以守官千里,以作贵人衔?然后我开车回家。“一碗莼菜汤,能使人弃官归家,可见‘轻’的魅力。叶圣陶先生还写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题目是《藕与莼菜》,专门讲解了莼菜的魅力。”(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在于好汤。但那鲜艳的绿色,浓郁的诗意,淡而无味的味道,实在令人神往。"
鲁青《慈云》论茶说:“真正的茶是香香草,清幽而不苦。轻啜的时候似乎没有味道。喝了之后,感觉牙齿和脸颊之间有一种平和的气息,这种无味甚至有味道。”
无味的味道是最好的味道。这自然让人想起“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等类似的玄妙说法。仔细想想,那些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珍贵食材,比如海参、鱼翅、燕窝,基本都是“食之无味”的。由于自身的弱点,它可以吸收、吸引、包容、调和其他的味道。
当然,这里所说的“淡”和“无味”,并不是像白开水那样缺乏内涵,而是强调其魅力的单纯和纯粹。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对他的好友梅的诗赞不绝口,认为其美在于三三五四的“平淡”。“古老而平淡的文字,才有真正的味道,但大勺子要用山珍海味来装点”。“轻”,所以能“真”;“真”,所以可以“轻”。“大汤”,不一定要加调料调味。他还用了另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平淡”的感觉:“初尝就像吃橄榄,但真正的味道更持久”。
苏轼和他的侄子舒云说:“一个人当作家,他应该使天气壮丽,多彩,成熟,但它是平原。其实并不平淡华丽。”至于陶渊明,他“开了一篇永远的散文诗”,他的评价是“好实用,充满了细腻。”
纯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它既是艺术家个人艺术生命的成长规律,也是任何艺术门类走向高级阶段的必然现象。这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尤为明显。从宫殿的豪华丽景,逐渐进入小三建院的“荒凉冷清”境地。色彩由金、蓝、绿的工笔设色,变为拓片、点画的水墨浓淡。
五代董源被认为是“南宗”山水画的鼻祖。米芾认为他的风格“平淡天真,唐代无此”,曾称赞他“峰峦遍野,云遮雾绕,不装滑稽,都是天真”。元代的倪云林将这种平淡随性的风格推向了极致。
明代董其昌一生追求“古而轻”。他把“古拙天真”作为“士气”和“书卷气”的具体描述和评价标准,把“古拙”从绘画的意境和风格延伸到笔法。他认为粗拙是技法的成熟,是技道合一的境界。
“光”,所以可以是长,可以是远,可以是简,可以是古,可以是静,可以是简单,可以是平和,可以是自然,可以是含蓄,可以是意味深长。因此,有平淡,冲淡,简单,古风
强烈的风格和丰富的味道可以吸引人一时,但也容易让人厌烦和“反胃”。老子说:“享乐与鱼饵,不要再擦肩而过。道从口入,食之无味,观之不足,听之不足,用之不得。”苏辙在《老子解》一书中对这句话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把一个路人拦下来,找乐子,给别人设个诱饵,这还不够吗?但是,当诱饵用尽的时候,他就会放弃,而如果这个世界不知道什么是好,他就不会放弃。”精彩的是最后一句,“不知道什么是好,就不会放弃。”这正是傅雷所说的“看到了就好,看到了就累。”当你看到它,你会变得更好。含蓄简单,可以持久,“什么都可以”。
那么,怎么可能是“轻”呢?“光”,其实是比其他风格更强烈、更丰富、更中性的超越,所以恰恰是简单、贫穷的对立面,就像白色是所有颜色的合成。在艺术创作中,“轻”是“匠心独运,得益于雕琢”,是各种规律和技法的和谐统一和自由驾驭,经过多次尝试达到完美。因此,梅余省自己也感叹:“诗无古今,但难使其平淡”。
当然,任何风格的产生都离不开先天和后天。要理解和追求“平淡”的境界,首先需要有一个崇高的胸襟,一个远大的志向,一个高尚的胸怀。古人说“人轻如菊”,因为菊花的古朴典雅,比得上世态独立的从容淡定。
古人云:“无为而无不为。
以明志”,是矣。但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讲,非明志,亦不足以淡泊也。假如跟那些私欲旺盛的人,奢谈什么“平淡”之妙,难免会遭到他们的嗤笑。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