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书品》的传承与借鉴
时间:2022-05-31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103010》(后简《书品》)是清嘉庆、道光年间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包(后称包)的一部重要书论。最近在写《国朝书品》研究包的图书理论工作时,对“图书产品”这个词特别有感觉。
自西汉发明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中国书法以来,魏晋唐宋元明清的众多书法家和各种传世经典书(碑)在国人心中形成了一种模式,成为典范。但反过来说,又有几个书法家和书法家能真正称得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再举一个书法风格的例子。从国展到市场,民间“江湖风”争奇斗艳。即使是全国知名的著名书法家或书法“大师”的作品,也是具有真正的生命力,能够流传后世成为经典的。
据了解,国内很多公共和私人网站在很多年前就开始设置汉字字体,很多现代书法家法书都是利用科技网络录入字体的(很多“匠字”或“丑书”都是带“银”的录入字体),这无非意味着这些书法家字体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的认可,开始在现实生活中使用。
说实话,有点书法常识的人都不会认。究其原因,字库收录的书大多混乱无序,缺乏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国家重要书法权威的监督、推荐和认可。
目前中国书法艺术正处于最好的时代。面对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很多著名的文字学家和书法家,很多民间书法家在很多年前就在思考和倡导。中国书协能否牵头各省书协,集思广益,搞一个类似“书品”的项目,确定某一段时间的起止,以“书协”的名义,把德才兼备的人放出来写书。有没有公认的创新书籍,或者学校?哪些书法家的法书能真正成为后人继承和借鉴的典范,载入史册。
很多年前,国家就开始建立我们民族各种传统工艺的传承人的做法。包的“书法产品”似乎再次提醒我们,中国书法同样需要也必须有各种书法风格的传承人,这是历史赋予书法家和书法文化部门的应有责任和担当。
《书品》只有200年的历史,是最有价值的版本。“书”可分为两期:道光四年(1824年)为第一期,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为最后一期。大约180年的清代书法家,把自己的书分为神(上下)、妙(上下)、能(上下)五个等级,辅以前后共101人统计。
《书品》一出版,就受到众多书法家的广泛赞誉和认可,文案众多,影响巨大。此后被后世书家、书法家视为评价清代书法家的唯一标准,将包的书法理论推向清代书法理论的高峰。
「书」有哪些值得传承、借鉴、有现实意义的地方?
首先,包是清代嘉庆年间著名的书家、书法家,道学大家。他精通六书,擅长书法理论,是书法界的专家。虽然“书法”纯属私人行为,但包作为朝廷的幕僚,一生都在与许多贵族长辈、学者,或朝野重要官员交流书法技艺,评论南北书法家及其前辈的法书得失,获取众多书法家的专业知识,通过比较和衡量,最终得出较为客观公正的结论,也相应地代表了某种政府意识。当朝廷官员向道光呈上“书籍”时,道光也得到了加倍的赞赏。
可以说,只有当你精通了
其次,鲍提倡碑学,在分类上没有偏见。无论是“书帖”还是“碑帖”,无论是北派、南派,甚至是敌对的同僚、政敌,都一视同仁,体现了鲍的旷达胸怀。
一而再,再而三的写“书”,自己置身事外,增加公平。更难能可贵的是,包不论官职,都敢于“真”,以书“长”来定质,避免了“官权升值”的弊端。他还多次拒绝朝廷一些显要官僚向他施加压力,要求鲍进入他的产品,这是特别尊重。这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最好模式。
第四,“书”的选择从地域上分析:来自北方的辽宁、黑龙江;南至云南、福建;中部省份是山西和湖北。“江浙沪皖京鲁”书法家最多,其次是北方中部省份和南方沿海省份,西北和西南没有书法家。98%的书法家都是出身举人、进士的朝廷官员或学者,他们既有书画功底,又有不少学院派。也有布衣无士者。比如邓,一个神妙兼备的布衣,也是一个书生。
明代书评家王世贞说,“天下书法,属我吴”,所以“江浙沪皖京鲁”自古经济发达,文化自然繁荣,是书法家集中的地区。“图书”提示尤为重要。
回顾汉字三四千年的演变,记录人类日常生活的思想、语言、行为的原始文字逐渐演变为书法。魏晋达到成熟的顶峰后,开始每况愈下,到了21世纪,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实用性。
变成一种纯粹的艺术,在让国人措手不及的同时更是乱象丛生,如果现在我们不重视这项工作,还要等到何时?现在做至少有以下几点益处:一、 包的“书品”成为现当代书家评判清朝书家一面镜子,让我们获知清朝还有那么多的书学家,当时也属声名天下,为什么日后被历史埋没?这种现象均值得研究,扩大书法视野,不言而喻,传承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我们现在开始动手,同样也会记录众多的、百年后肯定也会被世人遗忘的书家,不仅保留着一份珍贵的资料,其中肯定有很多书家值得后人学习和缅怀。
二、如果新时期“书品”一旦进入国人视野,必然会提高国人欣赏和认知能力,面对互联网电脑字、字库字或“丑书”,有了参照对比,自然不会被各种各样奇形怪异的书法乱象搅乱迷失。
三、不要指望“当世纷纭,自有后人评说”的谬论,目前的“书法盛况”,仍归功于上世纪人口红利,这是一种假象。随着科技日新月异,拿毛笔书写汉字的人只会越来越少,很难断定汉字书法走到最后,会不会让位给智能书法,代替人工书写?汉字会不会蜕变为一种符号?面对当今不少网络用语,常夹几粒西式字母以音代字,这种侵犯和变异均在暗示,莫说书法,就是中国汉字书写最后的命运如何,谁也不敢保证……
以上所言并非杞人忧天,尽快将这项惠及后世、有着传承意义的事着手推出,可谓功不可没。毫无疑问,包世臣的《国朝书品》作为传承与借鉴意义就在其中了。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