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塑者归来
时间:2022-05-30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艺旅回望】
有史以来的雕像无不是追求生命的“存在的”强度和持久。
——熊秉明(1922年—2002年)
熊秉明先生是20世纪一位集哲学、文学和艺术于一身的文化自觉者。在他涉足的很多领域,都有一种融合和超越。他以诗化的雕刻、哲理的书写、古圣先贤的书法、西方现代主义的绘画,表现出可贵的精神价值,深刻地暗示了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温暖。
当熊秉明先生在《心肝》这首诗中对母亲的呼唤远去天际,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对家庭的眷恋,这种眷恋烙印在他的雕塑《母亲》中,饱含着爱与沧桑;当熊秉明先生的雕塑《孺子牛》落地,我们就能体会到“让牧童骑”的执着;当我们高呼“当我化为尘土,你会看到我的微笑!”在《鲁迅头像》上刻上它的《野草墓碣文》。当,仿佛可以看到鲁迅所面临的惨淡人生。正如杨振宁先生所说,“熊秉明用他的作品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中国就不会创造今天的奇迹。”
熊秉明先生曾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他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整理了众多的古籍理论,研究结构有序。在教授中国书法及相关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他以技、艺、道的辩证关系,将书法史、书论、书评融入文化的整体格局中。他从中国传统书法本体论的起源出发,用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对书法的形与象、字体、移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他的艺术中,雕塑的结构与书法的结体、作品的外观与书法的人物、造型的标志与笔法、诗画的脉络贯穿于他的艺术思想与创作之中。
熊秉明先生的行为、艺术、学问、做人,都散发着温和、谦和、豁达的儒家人格,也体现了严谨、细致、追根溯源的科学精神。他学习知识,用智慧和品格实现艺术;他对朋友温柔、宽容、善良。所以他的文字、绘画、书法、雕塑,总是在锤炼的过程中体现出人性的光辉。他在2002年底结束了80岁的生命。国内外的朋友都为失去一位良师益友而惋惜;失去一个睿智仁慈的人;失去一位艺术家、学者和文化大师。
20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和而不同,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在这个值得研究的历史阶段,熊秉明先生带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介入西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个生命的实验”和“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显示了他对人类文化发展的使命感。因此,研究熊秉明先生,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本土,广泛了解世界,挖掘传统资源,拓展创新之路,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办法就是从东方渗透到西方,再从西方回到东方。”吴先生用简洁准确的线条描绘了熊先生的精神轨迹。这条线是一条自知、自觉、自尊、自信的线,充满了生命张力、艺术感染力和人生哲理。它将是漫长而遥远的。
纵观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不难看出法国文化对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有着巨大的影响。熊秉明先生作为带有中国文化基因的“生命实验品”,在法兰西长成参天大树,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品质和强大生命力。
在熊秉明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馆展出了他创作的150多件雕塑、绘画、书法等作品,并配以相关文献资料,是一次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全面呈现。
2011年,我主编了《熊秉明雕塑艺术》这本书,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那是一尊熊先生的“雕像”,上面有字。今天,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熊秉明的艺术是他自己创造的文化丰碑。
当他回来时,雕刻家回来了,冰明先生知道,他应该高兴,因为他已经旅行到了天空,回到了他生命的原点。
(作者:吴为山,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