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疯子”与“天才”的较量
时间:2022-05-17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文森特梵高,一个令人震惊的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位后印象派的太阳之子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为艺术的召唤牺牲了自己;他被误解、被疏远,绝望地走上了一条奋斗、贫穷的道路;他屈服于精神疾病,最后孤独终老;在他惨死之后,他死了,成为艺术史上备受追捧的神话……他是一个疯子,一个天才,一个火热,短暂却华丽的矛盾体,但他是谁呢?
2月27日至5月22日,美国加州圣巴巴拉艺术博物馆(SBMA)推出西海岸首展,3354“梵高的眼睛:梵高和他的灵感”。展览从梵高的成长环境、社会结构和艺术渊源等角度探讨了梵高和他的创作故事,并将观众带入19世纪,沉浸在这位世界上最受敬仰的艺术家之一的视觉想象中。展出的有梵高的20幅原作,展示了他短暂的10年艺术生涯中的所有标志性作品,以及他所敬仰的来自25家博物馆的100多幅艺术大师的作品,如莫奈、高更、马奈等。通过作品的隔空对话,戏剧性地展示了许多艺术家与梵高之间的艺术之爱。同时,这也是圣巴巴拉艺术博物馆耗资5000万美元翻修后的首次展览。
1853年,梵高出生在荷兰乡下的一个牧师家庭。他生性敏感,但从不受宠。为了取悦父母,他尝试去做商店学徒、教师和传教士,在迷茫和艰难中找到了一生的挚爱——画3354。“我想画一幅触动人心的素描。我想通过人物或风景表达的不是感伤的忧郁,而是真挚的悲伤。”从27岁学画到37岁去世,梵高在短短10年间创作了2000多幅作品,但这样的努力从未让他名利双收。相反,他乖张的作品风格备受争议,他偏执的个性受到冷落。就连他引以为傲的画作也无法满足他,甚至连日常开销都要靠哥哥西奥。在所有人看来,梵高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失败者,但即使命运不如意,他对绘画的热情依然如故。也许这是他与世界交流,将生活中的痛苦和磨难转化为画布上的期待的唯一方式。
磨 砺
受海牙画派艺术家的影响,梵高热衷于版画。他早期的作品阴暗忧郁,仿佛在诉说自己的尴尬和内心的压抑。此时的他并没有系统的学习素描,在他的画作的笔触中可以看到对造型和结构的诱惑和探索,这也成就了他日后艺术风格的一大特色。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矿区传教期间,他看到了社会底层卑微的贫穷、饥饿和疾病.深深伤害了梵高的心。他想客观现实地表现世界的一切,把自己对宗教和救世主的热情注入到画中的人物身上,从而对自己创作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梵高曾游历伦敦、巴黎等地,但在事业上却一事无成,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纽南。家乡的自然风光滋养了他的艺术灵魂,但他仍不满足。他仰慕米勒,立志成为一名“农民画家”。为了理解农民生活的本质,他在烈日下和农民一起劳动,过着彻底的农民生活。这一时期,对人物的研究和刻画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885年,《吃土豆的人》这幅画诞生了,这是梵高的杰作。画面中,低矮狭窄的木屋里,五个人笨拙地围坐在餐桌旁,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照亮了他们布满皱纹的脸和瘦骨嶙峋的身体。他们正用勤劳的双手吃着来之不易的土豆。梵高用心描绘现实,表达真实的平民现状。他的画所诠释的生命力,超越了绘画技法和结构本身。可惜这幅画的造型粗糙,色彩暗淡,一直被当时的画商和艺术家所诟病。
转 折
19世纪末,崇尚科学的欧洲世界以强劲的工业化步伐推动了艺术变革。在现实主义艺术的鼎盛时期,艺术中所有的热情和遐想都是冷静客观的。显然,只表现现实生活的创作已经无法承载现代人的精神诉求。此时,寻求自我内心呼唤的梵高,迎来了表达无数可能性的黄金时代。
如果说梵高早期的作品朴实无华,那么他1886年以后的作品就像星星一样。这一年,他去了巴黎,这成了他创作风格转变的分水岭。当梵高还在田野间徘徊时,印象派已经席卷了巴黎的艺术界。在这里,世界多姿多彩,天马行空,名人云集.扑面而来的巨大反差,让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决心开启自己多彩的心情。另一方面,日本浮世绘在西方世界很受欢迎。这些来自东方艺术的色彩、透视法的独特构图、异域文化,让梵高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他热衷于收藏、临摹,仿佛找到了新的艺术生命。在沃土的培育下,梵高开始融入点画,大胆尝试鲜艳的色彩。他的创作主题也从田野作业转移到街角咖啡馆、塞纳河畔、静物花、肖像等。并在他近乎疯狂的创作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如《塞纳河上的桥》《带烟斗的自画像》101《唐吉老爹肖像》。正如他所料:“未来的画家将是前无古人的善于运用色彩的画家。”
灿 烂
一生孤独痛苦的梵高对婚礼充满期待。1888年,他来到法国小镇阿伦尼乌斯,陶醉于原野的宁静,享受灵魂的自由。他迷恋这种自然的氛围,着手创建一个名为“南方工作室”的艺术沙龙,邀请他认识的艺术家与他分享。虽然只是邀请高更,但他真的欣喜若狂。
梵高对高更的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对前辈的崇敬,对同事的嫉妒,对挚友的珍惜,如同他的代表作《向日葵》系列一样灿烂。为了欢迎高更的到来,他计划用向日葵画来装饰艾尔的小屋。在他眼里,明黄色代表着太阳的颜色,像一团炽热的火,像他内心深处的热。他称“向日葵是我的花”。对于梵高来说,绘画的过程仿佛是在提炼灵魂,将生活渗透到艺术中,这是他执着的追求。
高更的到来也促使梵高进入了创作的第二个高峰。两人相视一眼。
仰慕,共同作画,他的自信和狂热涌现出来,散落在《黄房子》的任何一个角落,倾其所有表达着自己的憧憬和幻想。好景不长,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的差异最终让他们的矛盾在相处的62天后爆发。 迷 惘
高更离开后,梵高几近崩溃,《高更的椅子》诉说着他的孤寂,在他心里,高更就像是画中黑夜里的明灯。随后几个月,精神病痛的折磨让梵高自己走进圣雷米医院。这个所有人都避之不及的疯子,在1年的时间里创作了上百幅作品,谁曾想这些光怪陆离的涂涂抹抹居然能成为如今的绝世经典。
此时的梵高内心早已千疮百孔,透过《奥维尔教堂》《星月夜》可看到他的焦灼:扭曲的线条、沉重的天空,每一笔都是他内心的宣泄和虚幻的遐想。可即便如此,画中的物体在他笔下仍犹如火焰般向上翻腾,寄托着他的全部激情以及对蓬勃生命的热爱。
1890年,梵高在他离世的前几日留下《乌鸦群飞的麦田》。画面上依然跳跃着鲜艳的黄色,而天边诡异的云霞和群飞的乌鸦没有一丝祥和,他运用大量色彩,倾注极度的情感来创作,无力的生命已经让他望不到尽头,疲惫不堪。
梵高的一生是一场有始无终的悲剧,是神秘的,是一个谜。但他与弟弟提奥之间的数百封信件,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文献记录,传记式地描述了他每个时期创作的心路历程,更是他与自己灵魂的对话。他所欣赏的艺术家类型繁多、数不胜数,从伦勃朗到浮世绘版画,从学术派到先锋派,任何精华都成为他探寻自我的养分,这是通过一生的阅读和不断观察其他艺术作品积累起来的。他也曾高声呐喊:“我越来越相信,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梵高的成功绝非偶然,他对艺术的追求永远炙热,永远在路上。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