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会感神写情愫 胸中自有万山壑——浅论山水画写生中的自然景象与精神意象
时间:2022-05-12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天柱山50cm40cm 2018
中国画“写生”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唐代毛焰的《画论《后画录》中。在提出的“画家苦,画命穷”的基础上,唐代画家在他的绘画理论中提出了“师法外,师法内,得人心”。关于山水画写生的记载,有宋的“古人直接写生自然景物,但更多的是通过“游”。他们在对自然景观的感知中形成了自己的理想景观审美观念,从而升华出超越自然的“境界”,成为自己心中的“景观”,进而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是山水画写生的意图和目的。古人“师法自然”,是为了“得心之源”。所以更注重旅行和了解。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追求。
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大国,所以非常重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辨,感知世界。这种感知所产生的对事物的认知,形而上学地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审美上,强调对自然现象的主观认识,追求精神的理想境界。".夫若明其眼,其课若成,其眼如是,其心如是,应能感神,超明其性。”(宋宗炳,南朝)因此,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对“物”的感受,都是为了表达“心象”和理想的审美“境界”。这就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特征:3354写“象”而不画“物”,也不同于西方山水画以表现自然景物为目的的审美追求。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西学东渐,倡导新文化,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为了改变国画程式化的困境,艺术界提出了以写生实景“改造”传统山水画的口号,开启了写生表现自然和现实生活的创作模式。这种“写生”主要指西洋画的写生方法,即描绘景物。即使其中有艺术家的个性表达,但仍然表现的是焦点透视观察下的自然场景,不注重体验后的主观表现,更注重场景的客观再现。在中国画缺乏时代感和生命力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努力,实现了中国画的转型。在素描之风更加盛行的今天,它已经成为艺术家进行美术创作和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当我们的作品在表现自然和社会生活方面更加生动、更具时代性的时候,中国画的审美内核——中国传统文化所支撑的审美精神却缺失了。我们更注重对地面景物的表达,而忽视了对感情和经历升华后的“意象”的表达,并通过这种表达来体现山水画的审美观念。我们只是在画“风景”而不是“风景”。
国画“写生”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主观体验,通过物象升华出具有山水画审美特征的“意象”,“写”出作者所追求的“意境”。画面不再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是通过真实的山水来表现符合作者审美观念和情感的“山水”。画面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散点透视”所营造的“高、远、平、远”的意境,生动地展现了画面既有表现对象的自然特征,又有作者的审美追求和传统山水画的审美精神。
“山水”和“山水”是两个不同的美学概念。“山水”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是艺术家对自然景物的表现,是对物体的物理表现。“山水”是对自然景物的认知和感知,是作者对理想审美境界的追求,是形而上的表现。一个是自然景物的再现,一个是精神形态的物化。所以,当我们的素描变成山水画,大量的山水素描积累下来,我们的审美视野和观念就会发生变化,与山水画无关,形成“焦点透视”的观察方法,并不自觉地运用在创作中,导致作品缺乏山水画的审美精神和审美品格。同样的风景,在古代人的作品中古朴高远,温润不凡,脱俗脱俗,在今天的表演中却平淡凌乱,满纸枯干,毫无意境。
古人认为“画山水者,意为先写”(魏)、“夫画者,随其心”(清石涛),都强调“意”与“心”的重要性。正是我们缺乏这种对自然物的精神感受和意境,才造成了当下山水画的种种问题。这是自然风光与“胸中山水”的区别,也是东西方审美观念的区别。
传统山水画的审美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农耕文明非常重视对自然规律——“道”的理解和遵守,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体验。通过长期的体验,我们的祖先形成了东方传统文化特有的“景观美学”。“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对自然的理解和表达,是“物”与“我”的融合,是“人与地、地与天、天道、道与自然”的融合。人类感知世界,是在寻找自然的规律和规则,希望从本质上认识自然,从而遵循、适应和运用自然,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体现在美学上,就是追求适合人类居住的自然精神境界和审美理想。“山清水秀”、“美如仙境”、“风景如画”、“人间仙境”,当依山傍水而居的选择无法满足精神需求时,便在绘画中寻求理想境界,“山水美学”逐渐形成。所以,国画山水自成体系后,创作的目的不是“画像”自然,而是写“胸中山水”,写自己的精神意象,表达人们对超越自然的“理想境界”的期待。因此,所表达的景观应该是“可行的、有希望的、可旅游的、可居住的”。凡画至此者,皆成奇品”(北宋郭)。
当我们面对自然风景时,我们看到的一切景象都不会是完美的。如果临摹素描,只能画风景,达不到画山水的目的和要求。要对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提炼,选择或减少感觉和山水画的审美观念,在体现景物自然形态特征的同时,表现我们对某一特定景观的美感和情感表达。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素描中画出一幅“风景”画。同时,面对不同的地域景观,要有不同的感受。
受和与之相适合的语言去表现,这样才能达到写生的目的。 山水画写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景创作的过程,其中除了要对实景观察、感受、提炼,还要赋予作品以“精神气象”。这种气象,由传统山水画的审美观念和品格、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和作者自己的精神气息构成。这种“精神气象”也是我们常说的“文气”,这是作品的灵魂,是衡量作品品格高低的重要依据。怎样在特定的自然景观中感受并赋予相适应的精神内涵,考验作者综合修养。傅抱石在中国画山水写生的步骤中强调“要按‘游’、‘悟’、‘记’、‘写’四个步骤进行”。“游”就是了解,把景象的特点归纳出来,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说的“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别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特点,画前要深入观察,找出特征。“悟”就是要深入思考,概括提炼。“游”只解决对景物形态的了解,在掌握表现对象的特征之后,再去构思、立意,“悟”是作品审美观念确定的关键,就是解决“怎么表现”的问题。这个过程是作者对审美取向的思考,就是“意象”形成的阶段。“记”是指不是现场写生完成作品,所以要记录一些特征及细节,加深印象,为回去后创作积累素材。“写”是把由“游”、“悟”形成的“意象”表达出来,“写心中之山水”。“写”,是把无形的精神形态物化成可视的审美图像,即便图像还保留自然景观的基本形状,但已经被主观认识和精神表达赋予了新的审美内涵,所以“意象”要通过“写”来体现。“写”是实现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步骤,要通过笔墨语言来实现,创造出新的审美形态。
画家虽有自己个性语言,但在表现不同景观时会有不同语言的变化。这种差异除了笔墨语言的差别,还有对具体景象不同感受的审美表达。这种感受激发出与以往风格不同、符合具体对象的表现语言,即使是艺术面貌成熟、形成个性风格的画家,面对不同的景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表达,而不会以“不变应万变”,以一个“套路”应对万象。但在现实写生中,我们往往发现很多画家忽略对不同景象的不同感受,用同一种语言表现不同的对象,除了熟识的风格面貌,我们感受不到作者赋予物象的精神内涵以及特殊的审美表达。这与作者对景象的审美判断有关,没有从对景象的观察中发现独特的审美特征,以及有别于自己平常审美表达的因素,所以只是把景象形态表达出来;还有就是为了保持自己“艺术风格”的统一,延续这种风格的“识别度”。所以,就是对不同景象有不同的感受,但在表达时也轻易不敢探索相适应的语言。造成了不管画什么地方,面貌都一样,使人们体会不到不同景象的不同美感。故此,对不同对象的不同表达,是写生创作中的“真诚情感”表露的要求。
写生中的“精神意象”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除了要有传统文化、审美精神的表现,还应有作者当代审美观念的表达,这样作品才有时代感和当代性,才有鲜活的生命力。
所以,写生中对“自然景象”和“精神意象”的认识与表达,是描绘“风景”和画“山水”的区别所在,也是传统中国画山水审美精神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关键。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