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育应积极拥抱新媒体
时间:2020-12-10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专家研讨新传播媒介下的摄影教育,大家表示——
摄影教育应积极拥抱新媒体
“目前,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们的互动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是沟通者。摄影教育要拥抱新媒体,抓住‘人的提升’这个核心,学习和适应新媒体,为摄影教育服务”。12月5日,在由中国摄影学会摄影教育委员会和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共同主办的2020中国摄影教育论坛上,北京摄影函授学院院长、中国摄影学会摄影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张锡鸿指出了本次论坛的主题——“新媒体下的摄影教育”。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摄影教育。
“全国有600多个摄影部门。我们应该教什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摄影系主任高楚提出了摄影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他认为,摄影教育需要放在档案、研究、展览和出版的巨大链条中才能有效,摄影系应鼓励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以避免教学大纲的僵化。通过对我国摄影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摄影可以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门通识课程。他还分享了一些美术馆长期被遗弃或“生病”的运作,并呼吁“摄影教育体系要培养能够保存和修复摄影作品、操作暗室的专业人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逐步形成良性的健康摄影教育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教授、副主任任玥梳理了国内外摄影系的成立历史、我国高校摄影教育的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她认为:“摄影教育不应该以学生作为摄影师作为评价标准,而应该着眼于把他们塑造成有文化、有知识的公民。学摄影是为了了解社会,而不仅仅是摄影。我们需要投资它,热爱它,认识到摄影媒体对于当代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中国摄影学会摄影教育委员会委员宋静结合北京电影学院摄影教育实践,提出摄影教育教学要处理好红色与专业、知识与实践、学习与思考、成人与人才的关系。“摄影是实践的艺术。作为一所大学,要培养有理想、有技能、有责任的人,带领学生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从人民中汲取灵感,与时俱进。
“摄影不局限于一个学科范畴,而是一种跨界视角的艺术表达手段。摄影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实现多学科的跨界融合,将技术和新媒体语言融入当前的教学中,这对高校摄影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上海美术学院摄影工作室主任、上海电影学院摄影系系主任敖国兴,结合海派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包容性,将摄影教育与地域文化和资源相结合,因地制宜,创造了高校摄影教育的个性化教学方式,也成为摄影教育的新出口。
在青少年摄影教育方面,从事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工作20年的教育博士蓝海认为,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引起共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艺术越来越贴近儿童。每个人都成了表达者,孩子在包括摄影在内的表达过程中成长。“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有效思维、逻辑推理、关系理解和清晰沟通的能力。并且注意让孩子负责任的表达,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
结合当前摄影教育体系中教育机构的发展,张锡鸿提到了社会教育分层和制度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她说,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提高”。“好的教育体系是教育机构最好的IP。应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科学的教学体系应包括教育理论、教学大纲、课程设置、配套教材、配套教具、教师人力、教学实践等。这些要素要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媒体对摄影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必须以“立德庶人”为根本任务,积极适应新媒体的发展,保持摄影教育的先进性、广泛性、多样性和有效性。”小组成员、中国摄影协会秘书长高勤表示,合作是实现双赢的唯一途径。只有吸收各方面教育的理念和良好的学习方法,牢记教育的使命,中国的摄影教育才能走向更高的水平。
下午作为中国摄影教育论坛分论坛,高校摄影教育分论坛、社会(专业)摄影教育分论坛、青年摄影教育分论坛同时举行。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