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增先介绍_方增先作品_当代艺术家
时间:2021-06-04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方增先(1931年7月-)出生于浙江兰溪。擅长国画。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曾任浙江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上海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收藏。他的作品有《粒粒皆辛苦》,《说红书》,《孔乙己》等等。发布《方增先人物画集》和《方增先画集》。专著有《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结构素描》、《人物画的造型问题》、《人物水墨写生教学笔记》等。
1931年,
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西塘厦村,父亲方梓城是当地小学教师,母亲云帚喜鹊,家庭主妇;
1934年
去我外婆家在通金桥村,离家两里;读《芥子园画谱》,《点石斋画报》等。
1938年
去父亲任教的横溪中心小学;
1942年
浦江地区沦陷,学校停课;
1943年
就读于同金桥私塾,由于陈老师有很好的引导,他接受并热爱中国古典文学,能读懂《唐诗》,《古文观止》等。
1946年
在浦江中学就读后转学到金华中学;
1949年
5月,金华地区解放;6月,初中毕业;7月,考入浙江杭州国立艺术学院;9月,学校开学,进入绘画系;冬天在杭州参加了两个月的土改,画了少量草图;
1950
春季,国家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其作品春季在全院创作评价中名列前茅;秋季,全院赴皖北参加两次土改;
1953年
夏,绘画系毕业,油画《师与徒》毕业;留在学校转到我们学院创办的研究生班。教官是油画家李;
1954年
夏天研究生班毕业,分配到新创建的国画系;
1955年
春在导师叶、金朗的带领下,与浙江美院、中央美院师生组成的文物调查小组,前往敦煌千佛洞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考察临摹;七八月份住在兰州天竺藏区,用彩色墨水画了《拾蘑菇》;9月回到杭州创作《粒粒皆辛苦》;同年,黄病逝,在吊唁仪式上作水墨画《黄宾虹像》;
1956年
《粒粒皆辛苦》带着国画展去了民主德国,在国家艺术杂志封面上发表;秋天,我去上海国画院学习中国画,并向导师葛望学习了四个月吴昌硕风格的花卉。
1958年
随着学生进入农村实地教学,画了很多素描;开始深入研究人体造型结构,教学结合,素描与线描结合,尝试国画专业素描;夏天在浙江海宁海边乡村教书,画海堤工程《驯服大海》;
1960年
在浙江省嵊县现场教学,画大量反映农村生活的小品,回杭州后创作《浙西三秋》;同时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制作水墨画《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1963年
写《怎样画水墨人物画》,这本书为新水墨人物的写生技法提供了参考经验,所以很受大众欢迎。1973年再版,出版数十万册;
1965
《美术》第二期发表了马贡戈写的文章《〈说红书〉的艺术成就》,指出《说红书》是艺术上新人物画最杰出的代表作品;秋天,由于胃病加重,去杭州平峰山疗养院治疗;
1974年,
为了画《艳阳天》插画,去了北京郊区的密云县收集素材;
1975年,
完成30幅《艳阳天》水墨插画,后由北京、上海、河北的出版商分三个不同版本出版;
1978年
同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提出两个建议:一是恢复黄纪念馆,二是建立潘天寿纪念馆;(两个提案都得到了相关部门和潘天棒的支持
去绍兴乡镇画《工农兵画报》;《方增先作品选》年7月发表文章《美术丛刊》(赖永祥写);9月,香港《人物画的造型问题》全文刊登作品和文章《孔乙己》(马克撰写);第一期《美术》发表《方增先画集》,《要突破中国画的无人之境》,《乡镇早市》插画,《浙江日报》等作品和《方增先在创新的道路上》(马克写的);10月,《文汇报》发表文章《方增先人物新作》(郑超写);
1983年,
转学到上海国画院工作;11月,安徽《迎春花》发布服装人物《粒粒皆辛苦》、《孔乙己》、《艳阳天》等。7月份去了青海玉树地区的西藏草原;9月,去青海藏区泽库草原;10月,画《李时珍》;第9期《为当代人传神写照》发表了《浙江画报》、《人物画家方增先》、《画刊》等作品,文章《深山鸟语》(李瑞琳写的);
1984年,
《咏梅》参加全国美展,获上海优秀奖;同年,任上海国画院副院长;随上海市文化局文化代表团赴日本参加日本富山学究书道院活动;台湾省《步月》发表作品《帐棚里的笑声》和《中国文学》;
1985年,
r />7月,赴甘南藏族自治州深玛曲大草原;
1986年
2月,再赴甘南夏河拉不楞寺庙会;8月,山东《艺术天地》刊登《方增先和他的水墨人物画》一文(徐虹撰文);上海《书与画》第3期刊登《方 增先近期水墨画》一文(吴亮撰文);
1988年
10月,携上海近现代中国画展赴法在马赛、里昂展出,并参观巴黎主要博物馆;画《母亲》第一稿;
1989年
7月16日《羊城晚报》发表《母亲》;10月5日《光明日报》刊登《美术创作的新收获》一文(邵大箴撰文),对《母亲》一画作评论;《母亲》参加七届美展并获银奖和“齐白石奖”;
1990年
香港《收藏天地》一文刊登《方增先简论》一文(徐虹撰文);《美术》第5期刊登《方增先的水墨世界》一文(徐虹撰文);6月,《香港明报》刊登《方增先的水墨人物》(周天黎撰文);以上海文化代表团团长身份携中国画、版画、摄影作品赴日本横滨办展;
1991年
《母亲》获上海文学艺术优秀奖;《美术》第2期刊登《方增先随访录》一文(陈秋田录);5月,携上海中国画展赴澳门办展;6月,赴珠海创作古装巨幅作品《古文士图》,至12月,画成六十幅;同年11月辞去上海画院副院长一职;
1996年
举办第一届上海双年展,任艺委会主任;
1998年
举办第二届上海双年展,主题为“融合与拓展”,以水墨为表现形式;
1999年
被选为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2000年
举办国际性的第三届上海双年展,日本NHK电视台专场播放节目近一小时;进入积墨画的探索,画《大山的回忆》;
2001年
用积墨法画《闲看行路人》、《行行复行行》;
2002年
上海美术家协会举办以“家”为主题的室内家居设计展,全国各艺术院校都参与,任展览总策划人;用积墨法画《家乡板凳龙》;参加在北京政协礼堂举办的当代国画优秀作品系列展——上海作品展;
2003年
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草书兰亭序》;
2004年
获文化部文学艺术成果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草书后赤壁赋》;
2005年
画《穿旧裘皮的人》;作品参加在浙江潘天寿纪念馆举办的浙派人物画文献展;
2006年
举办跋涉者——方增先艺术回顾展;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