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毕业展: 从观看性到认知性
时间:2022-06-10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疫情持续了近三年。对于四到五年学制的大学生来说,显然会成为改变他们后续人生的重要记忆。教学习惯和生活方式都不同于普通院校的美院,在疫情面前一视同仁。自2020年以来,随着在线教学和讲座的常态化,超越空间的知识获取方式,文化数字化成为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最大趋势。数字网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其重视程度从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可见一斑。
数字化的战略发展预示着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的改变。社交媒体,主要是图片和视频,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多年来一直呈爆炸式增长,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享受休闲的主流选择。同时,信息的传播和接受也从以前以图文为主的新闻形式转变,更多的是通过短视频、视频号等更直观、更深入的传播方式进行。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在进行重要宣传时,几乎都会使用兼具音频和视频的数字媒体。
对于美院的毕业生来说,毕业展无疑是大学阶段最重要的展览。它承载着每一个艺术毕业生在学术成就、艺术灵性和创作技法上的心血。更可贵的是,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来说,这是从学习到职业的转变,甚至是四年学习中最正式的个人宣言。每年春夏之交,艺术毕业展百花齐放。与新冠肺炎疫情前的“火热六月”不同,曾经人头攒动的线下展会逐渐被线上展会所取代,甚至线下展会也大多会将其主要内容同时放到线上。在网上毕业展的呈现上,网上推文的形式比较常见,主要方式是网上模拟或直接呈现线下毕业展。线下实体展的线上版,是用扁平化的推文来构建的,比如从“展序”、毕业生信息、毕业创作照片、创作描述、导师点评等开始。都逐渐显示出来。
但是,数字展览不应该简单地把线下展览做成线上,推广文化,而应该找出线上线下展览认知系统的差异。理解如何处理线上线下展览的冲突与融合,需要从数字展览的特点出发,强调毕业展览从观看到认知的转变。
观看是线下毕业展的属性,强调观众与作品的对话,与作者的交流,这是最直接的面对面。但是,网上的展览不是——。虽然突破了观众的空间障碍和展览的时空限制,但其优势的背后缺少的是观者、作者和作品之间的互动认知。推文的形式往往让观者闪现大量信息,以普通网络图像的认知来定义完整的毕业作品,明显缩小了毕业作品的范围,大大减少了观者的观看时间和感官感受。
认知网上毕业展沿袭了数字展的特点,强调跳出毕业展本身的束缚,注重展览过程中的数字展示和传播,注重对网上毕业展的认知和艺术家的个性,通过观众信息接受的特点,以不同的形式构建毕业作品背后的知识结构和创作过程。相比线下展览作品的直观性和作者之间交流的时效性,线上毕业展更像是茫茫大海中的孤舟,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性。
如何让观众在网上更多地了解作品和作者,是数字化毕业展认知构建的关键。与数字媒体技术的科学作品不同,以平面为主的毕业作品在网上只呈现一个或几个画面,但数字手段可以呈现出更丰富的影像故事。以数字技术中最简单的视频为例,认知故事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作者出境介绍自己的创作理念;二是过程记录,全面呈现创作过程;第三,别人的评论,增加客观的视角和评价;四是空间展示效果,搭建不同虚拟作品的呈现空间。便捷的视频剪辑软件为视频制作提供了保障。视频这种当下最流行的阅读方式,可以被更多的受众接受。但手机上的视频近距离展示比线下展览更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恰当的编排让它们比冰冷的文字和图片更有温度。数字化的第二种形式是现场会议,这是一种常见的在线教学方法。也可以用在创作者与观众面对面的网络中,作者可以通过直播与不同的观众进行交流和答疑。此外,数字化毕业展还可以实现互动、游戏化等手段。
除了具体的方法,数字展览需要从观看到认知的转变,呈现的理念需要从毕业展的集团化转变为毕业创作者的个性化。既然环境无法改变,那就努力让自己适应环境,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相反,劣势可能会变成优势。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