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用功发力 全力搭桥铺路——云南省文联推动“文艺两新”工作提质增效
时间:2022-06-10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大理州剑川县沙溪古镇的先行者沙溪白书屋,把曾经的粮仓变成了现代化的书店,把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做成一系列的文创产品,用文化引领乡村建设;落户安宁市广朗村的“文艺两创新”成为新村民,将该村打造成为集铁艺、陶艺、扎染、皮雕、香火、茶道等非物质遗产与传统农耕文化创意为一体的“文化创意园”.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9月30日,云南省新增文艺团体9426个,其中53%集中在昆明,楚雄、大理、玉溪、红河新增文艺团体占全省总数的30%,17%分布在省内其他市县区。云南省新文艺团体从业人员约60万人,艺术、舞蹈、音乐、摄影、书法、手工艺最为普遍,约占50%。其次是文学、民间文艺、戏剧、影视制作,约占30%;杂技、曲艺、文艺评论很少。他们接地气,懂市场,有活力,就像文艺树的根。它们深深植根于民间,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空间,繁荣了地方文艺事业,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艺需求,为传承传播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跨界融合,灵活多样
据调查,云南“文艺的两个创新”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第一,文艺类型的跨界与融合。“文艺两个创新”突破了传统文艺组织的文艺类型壁垒。它以市场需求为驱动,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各种文艺门类的交叉、融合、拓展更加突出,表现为自由、融合、兼收并蓄。如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以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玉龙雪山景区为演出场地,有机融合自然、音乐、舞蹈等文艺门类,有益结合少数民族文化、城市文化、乡村文化等元素,有效促进了当地就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丽江新文艺群体的聚集地。
第二,文学媒介的科技化和网络化。“文艺两个创新”有利于文艺科技平台化和文艺媒体网络化。网络文学、网络音乐、微电影、微动漫等新文学样式。发布在移动互联网和各种智能app上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和粉丝。如昆明魏翔智森科技有限公司为创作者提供VR制作和播放工具,为大众提供创意、创作和分享的平台,为商家提供云销售、云展览、云旅游等服务,并为乡村振兴数字内容建设提供精准服务,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第三,文艺聚落的交融与产业化。“文艺两新”的聚集和传播方式有了新的变化,即文学聚落。文艺聚落的物理空间比较大。城市以旧废厂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代表,乡村以特色文化旅游小镇为代表,对村镇进行整体文化创意规划。许多不同类型的文艺组织或团体入驻,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以及园区配套的餐饮娱乐项目,呈现出集创作、设计、展览、演出、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众多衍生产业。如:昆明金鼎1919文化创意园、871文化创意工坊、铜井108、凤龙湾特色小镇、广朗文化村、崔氏文化公园、碧鸡文化艺术园、大理床单厂艺术区、红河州东风韵艺术小镇等这些文学聚居地的商业活动涉及影视影像、音乐工作坊、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旅游度假、运动健身、非遗传承
第四,运营模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文艺两创”在资金来源、投入机制、运作模式等方面,不同于文联所属的国有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院团、艺术展览馆、文学协会等传统文艺组织,呈现出灵活性和多样性。如云南省青年音乐艺术协会、云南省青年国标舞协会、云南省古筝协会等社会组织,通过与当地教育团体、高校、中小学合作,开展校园文艺美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专业合唱、舞蹈、戏曲等方面的训练和排练。同时提供节目创作、演出设备、器乐演奏、教育培训等中介服务,以及场地、器具租赁服务,为演艺市场、政府采购提供专业的后勤保障服务。
业态丰富,景观独特
云南“文艺两个创新”积极参与繁荣地方文艺事业,满足地方文艺需求,在民族民间文化交流合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创作了《云南映象》103010等10余部原创剧目。是中国演艺行业演出阵容庞大、巡演时间长、演出场次多、上座率高、票房收入好的文化演出公司。多次被商务部评为“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大理剑川木雕、新化银器制造、鹤庆建水陶艺烧制、红河等国家级非物质项目与产业有机结合。目前,该省有500多家企业和近10万名员工,生产和销售云南文化艺术产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一地区,各种文艺业态越来越丰富,呈现出独特的景观,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现象。如近年来在文艺界引起关注的昆明“院戏”现象,分布在马家大院、莲花池剧场、南强街88号剧场、真情馆等12个家庭剧场和小剧场。在城市的普通大街小巷,还有《云南的响声》《雷雨》10《霸王别姬》101《联大往事》10101《问心》等几十家剧院引进排练过。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云南“文艺两个创新”深度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不仅在挖掘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还创作了一批反映新时期云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有效对接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积极参与云南传统村落、古民居、 地方建筑和民族村镇,村史编纂,主题博物馆、展览馆建设,如文山州。
获奖,多次赴广州、上海、北京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云南“文艺两新”还在公共文化领域发挥积极效能,以策划演出、交流辅导、培训讲座、文艺支教等形式,以远程培训、展览展示、宣传推广、创排节目等载体,广泛开展文艺服务大众活动,如大理州飞扬舞蹈培训学校,在发展中不断摸索党建工作与学校管理、学生培育、服务家长、回报社会相结合的思路,积极组织舞蹈、音乐等各艺术门类教师奔赴大理各市县乡希望小学及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开展公益文艺支教活动。
求同存异,开放发展
“文艺两新”工作事关文艺事业繁荣兴盛、事关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事关文联组织长远发展,加强新时代“文艺两新”工作已成为全省各级文联组织的时代课题和光荣使命。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云南省文联制定印发《云南省文联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两新”工作的意见》,发挥文联在“文艺两新”工作中的团结引领作用和组织优势。总体思路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加强思想引领认同;坚持引导与服务并重,建立高效发展机制;坚持行业与产业并重,形成科学发展格局;坚持求同和存异并重,构建开放发展模式;坚持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破除“文艺两新”身份歧视、认同偏见。
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上,探索建立“文艺两新”党员参加各级文联党组织活动工作机制,鼓励引导各级文联党支部与“文艺两新”党支部“结对子”共建,定期组织政治学习、业务培训、座谈研讨、政策解读等,探索“文艺两新”优秀分子入党渠道,推动“文艺两新”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重视对“文艺两新”的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加强对各类文艺活动和阵地平台的风险隐患排查。
在人才教育培训推介上,积极与省内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发挥学校专业优势,结合不同艺术门类、层次需求,把创作、演出一线的“文艺两新”作为培训重点,持续举办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培训和各类文艺人才培训班,增加培训班中“文艺两新”比例。实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培训引领计划,举办全省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研修班,搭建国内外培训平台,把培训研修和推动创作、推介人才结合起来,为发现、培养和造就各艺术门类文艺创作有生力量、中坚力量、领军人物打下基础。
未来,将构建新文艺领域全覆盖联络体系。比如,推进针对新文艺群体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让新文艺群体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上享有同等机会和待遇,提升他们的归属感、获得感和责任感;推进建立健全“文艺两新”工作站或联系人制度,与聚集区内文艺民营机构、网络文艺社群、文艺社团、文艺经纪人机构等保持常态化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服务工作;推进省内书画艺术、舞台艺术、影视艺术、音乐艺术、博物馆聚落、非遗传习所等联盟建设,推动类型、功能相似的新文艺组织建立行业联盟,制定相应的行业服务标准和评价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此外,通过不同层级的公共服务推介平台吸纳“文艺两新”参与业态融合发展。比如,建立健全文化金融合作产业服务平台,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对接、信息服务、信用增进、资金支持等方式,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帮助“文艺两新”解决创业融资难问题。发挥各级文联及协会的组织优势和特色,结合实际与本地区、本行业艺术院校、文艺院团、民营文艺企业,文艺类社会组织、剧场、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集聚区等单位和组织建立合作交流,探索建设涵盖创作、培训、表演、展示等职能的综合性艺术实践基地,试点挂牌“艺术驿站”“新文艺群体之家”“青年艺术家之友”等工作平台。
推进“文艺两新”工作,是推进新时代云南文化强省建设、构建新时代云南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任务。云南省文联将系统谋划,联动推进,整合更多资源,凝聚更大合力,为推动“文艺两新”加快发展全力搭桥铺路;增强系统观念、抓好整体规划,逐级传导动力、层层用功发力,大力推动文联系统及相关领域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方向一致,共同推动“文艺两新”工作提质增效、开创新局。
(作者系云南省文联组联部部长)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