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延安文艺精神与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
时间:2022-06-07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出版80周年之际,许多艺术表演和学术讨论都围绕其核心精神进行纪念和讨论。80年来,《讲话》精神及其价值取向和理论话语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乃至整个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由此形成的文学目的和相关机制也决定了中国现代文艺的发展基调,形成了以“人民性”为宗旨的20世纪中国艺术的独特价值属性。中国艺术近百年的发展印记,反映了中国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讲话》确立的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形态,注入了其主题取向和精神灵魂。
艺术创作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不仅展示了艺术表达大众化的演变脉络,也决定了这门学科的逻辑脉络。艺术创作的大众化和经典化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主要内容和体现。作为文化领域最深刻、最广泛的节目,《讲话》对艺术人思想的系统阐述呈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人”赋权、塑造成为新文化的主人,明确了人的主体性标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观点;二是解决如何为人民服务的普及与提高、源头与流向等关键问题,构建人民创造性实践的方法论;第三,以人民的喜爱和愉悦为价值诉求,弘扬和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收民间艺术的新形式。这一时期,延安陆毅木刻版画和漫画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些与时代、地域、生活紧密结合的创作,也第一次真正赋予了艺术“人民性”的崇高属性。它们以其朴素而丰富的生活情趣和真实而生动的时代气息,成为跨越时空的经典佳作。
纵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出版80年来中国艺术的发展,可以梳理出中国现代艺术创作的人民性,尤其是人民主体性的总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人民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人”作为创作的主体,出现在大众艺术的层面,人是审美受众的大多数,他们的审美取向决定了艺术创作的主题和审美时尚。作为“人民”中的知识分子和精英艺术家,他对艺术风格的塑造起着建设性的作用。在近百年的艺术创作史上,从延安等抗日根据地的工农参与艺术创作,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群众艺术创作实践,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始终鼓励群众参与艺术创作。
第二,人民是艺术表演的主角。塑造人物形象一直是近代以来以人为中心的艺术创作的标志。“为人民造像”的宗旨决定了近百年来中国艺术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真实性,“为时代造像”则使艺术创作成为群体形象和时代历史现象的艺术记录。艺术创作独特的视觉形象所带来的情感共鸣,赋予了艺术创作同理心和代入感,而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察人们的生活,则为百年中国艺术创作注入了活力和能量。
第三,人是艺术服务的对象。它是人们艺术接受和审美消费的主体,是艺术创作观念和动机的出发点,是艺术创作的首要服务对象。因此,优秀的艺术创作需要平衡艺术性和通俗性的对称关系,充分考虑人们审美接受的方式、方向和程度。艺术创作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相结合,表现为百年艺术发展史中艺术审美多元价值的形成和时代精神的发展。
第四,人民是艺术审美的评判者。每个历史时期艺术评价标准的确立,都是靠人民的。准确认识艺术史的评价标准与时代审美积淀的关系,是探索近百年来艺术创作的人民性的重要前提。艺术来自人民,由人民创造和分享。所以创作者有必要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去构思和实践。同时,要明确艺术批评家的人民立场,深刻理解人民作为艺术作品鉴赏家和评判者的重要性,从而对艺术作品的人民性做出深刻的评价和准确的判断。
“凡事有权就行”是郭沫若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著名评论,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赏和认可。103010一方面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美学观,这是民本论;另一方面,从文艺中人的主体性的立场出发,把人作为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和接受主体,把人的审美需要、兴趣、判断和意识作为文学评价的价值标准。《讲话》出版80年后,那些根植于时代精神的经典和权利,以及延安文艺思想的源流,越来越清晰地印在文艺发展的历史印记中,也为我们今天指明了一条明澈广阔的未来之路。
(作者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