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儿童教材与儿童读物插画创作要“责任到人”
时间:2022-06-06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在当今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下,只对孩子的审美教育很容易达成共识。人类原始的审美需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和感知,在童年时期最为突出。对儿童插画的认知,需要从儿童心理学、儿童美学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引导。无论是儿童教材还是儿童书籍插图,创作的基础都是“立意”二字。当然,这不仅需要文字内容、画风,以及审稿人、编辑对最终作品“用心”负责,还需要行业的制度规范和受众反馈,以及监护人的挑选和监督。如何判断儿童教材和儿童读物插图的优劣?如何平衡大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儿童教材和儿童读物插图的行业标准和作品评价任重道远。
首先,目前很多评价往往以儿童绘本为儿童教材的标杆。但是,儿童教材和儿童绘本的生成和传播有很大的区别。从生成的角度来看,儿童教材是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分包的工作,各司其职完成一个流水线工作。每个环节看似环环相扣,实则独立。编辑负责内容,插画编辑负责画面。对主编的要求相对更高,需要足够的知识和审美来协调整个过程。然而,在传统的插图绘制过程中,编辑往往主要从“内容”入手,以图像表意为主要审核内容。所以对于一个插画师来说,命题构图的关键是先看完题目,再考虑用什么样的场景、人物、道具来组合这个命题画面。画面的结构性内容表征和信息输出通常大于画面的审美需求。因为内页的插图和封面、扉页的插图不一样,所以绘图单价完全不一样。比如课本内页的插画,从十几年前几元到十几元的外包价发展到现在一般不超过一百元,而更精致的封面和扉页价格可以高达几百元到上千元。
儿童教材通常不会突出插画的创作主体,大部分插画者甚至不会署名,这与艺术创作主体在儿童绘本中的地位难以相比。通常儿童绘本主题突出,风格独特。无论是作为工作室制作,还是由同一位画家创作,都是想得到市场认可而尽力的优质作品。特别是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前几年大量优秀国外绘本的涌入,中国本土绘本的质量提高了不少。所以,我们是否需要改革儿童教材的生成和评价机制,给予儿童教材插画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让受众需要的改变发生。
其次,研究儿童教材和儿童读物插图的受众群体是必不可少的。当每个环节的人都认真付出这部分工作的时候,就是贴近孩子的心理和审美需求,而不是敷衍社会上缺乏话语权的孩子。
家长作为监护人,可以选择市面上的各种儿童读物及其插画风格,但是没有办法选择分发的教材。这也是儿童教材主要以“说明”和“插图”的形式呈现的原因。有些教科书认为自己不承担美育义务,却忘记了自己为数亿儿童制作图文的社会责任。“对人负责”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什么样的责任,什么样的奖惩机制才能让儿童教材和插图的创作者接受这样的责任。只有在报酬和评价方面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照顾,同时给予一定的约束,才能实现创作者和au之间的相互良性促进
(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