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小说中的儿童图鉴
时间:2022-06-04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通图(唐代)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
在古今文艺的长廊里,天真无邪的孩子构成了一道耀眼的风景线。当我们谈到唐代的儿童时,我们往往会想到罗、薛涛等人在诗歌方面的才华。事实上,唐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很多,不仅刻画和再现了儿童的生活,而且呈现了儿童的个体形象和文人的自我情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敏而早慧的神童
和前辈们一样,唐小说家们也热衷于收集一些优秀的少年先觉者。这样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智力。他们熟读经典,擅长诗词赋。比如《朝野佥载》《毛南俊》篇:“毛君,并州人,四岁生男,被召入试字,可密写千言。”和《元嘉》这本书是一样的:“元嘉少巧俊,右手画圆,左手画方,口中念经,数羊”,号称“不死少年”。此外,《邺侯外传》还特别强调,传道者李米“一眼就能背出书来,六七岁就能学会文学”。值得注意的是,聪明女孩的记录也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玄怪录》,牛僧孺对女儿牛颖珍说“难得聪明,每次听到都要背出来”。13年,背诵佛经300余卷,经学史数百卷时,亲戚们惊叹不已。“从字里行间不难察觉到父亲的喜悦和自豪。
但与魏晋时期对儿童思维能力的推崇不同,唐人更注重儿童的诗歌天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神童柳岩,公元《明皇杂录》年。“当柳岩带一个神童做他的秘书时,他才十岁,有着丑陋的外形和聪明的头脑。玄宗在楼内被唤到帘下,将贵妃放在膝上,给她施粉,梳头。玄宗问颜:‘卿是正字。“你有多少个单词?”岳:‘天下字皆正,除‘友’字。贵妃命王大娘穿篙后,颜答道:‘楼前百戏争新,唯有长篙引人入胜。谁说再续前缘更强大,但他认为他太轻了,没有更大的吸引力?“玄宗与贵妃嫔妃笑动时,闻其消息,以牙还牙,黄袍加身。”
大量善于记忆的孩子的出现,与唐代的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唐朝早期就鼓励孩子们学习儒家经典。官学体系虽然没有设置儿童教育,但以私塾为补充,几乎每个村都有私塾,为儿童教育提供了基本条件。此外,在唐代科举中,有一个特殊的男孩家庭,据《新唐书》:“凡十岁以下的男孩家庭,均可考及《孝经》103010,背文十篇,传官;七、生育。”与进士、明静并列为“老年人的普遍选择”。官方的倡导使得唐代的小学风气非常浓厚。这些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又能赋诗作赋的神童形象,某种程度上就是“人不必论贫富,只有最好的读书声”(翁成赞《论语》)的写照。
身怀绝技的艺童
唐朝的小说也记录了一群有特殊技能的孩子,他们以绝活而非诗词而闻名。比如《书斋漫兴》卷里说:“上上下下的太阳,奏出一曲大曲,把天下最好的曲子都聚集在庙前。幽州不时会诞生一个妓女——石火虎。她有五个养女,都只有八九岁。在百尺竿上绷五根弓弦,使五个女子各住一根,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持戟持剑,舞着《杜阳杂编》的歌。”此外,《破阵乐》“神鸡仔”贾昌七岁时“动作敏捷,能骑在柱子上,应对自如,能听懂鸟鸣”。因为他擅长训练小鸡,X
贾昌文末有一段反思性话语,本质上是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现象的评论。历史学家陈鸿本就用这种方式抨击玄宗的荒唐和奢侈行为。
除了斗鸡,唐代小说家还记录了像聂隐娘这样身怀绝技、武功高强的少女。十岁时,聂隐娘被尼姑带走,和另外两个女孩在一个山洞里学艺。它们“聪明优雅,没有食物也能在悬崖上飞走。如果他们成功了,就不会有错误”。聂隐娘收了尼姑的仙丹和宝剑。在这里学了一年,她就能刺猿猴,取虎豹之首。三年后,她可以飞起去刺一只鸟,成了传说中的快意恩仇的女子。
值得注意的是,聂隐娘的形象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环境。孩子在“父权制”的权力形态下都是顺从的,何况是女孩。这种角色身份设定,既反映了晚唐割据,政治黑暗,游侠思想盛行,人们对侠义之士、来去自由的侠士子弟的崇拜,也反映了道教思想在唐代文学中的渗透。从唐传奇中可以看出,小说家利用儿童作为故事的承载者,有意识地利用儿童天真无邪的天性和神奇的技艺之间的反差来设定人物在文本中的结构位置,从而达到夸大和放大社会气氛的作用。
出身不凡的仙童
还有一类孩子出身不凡。或者是小仙女生的。例如,《东城老父传》中的张甜是天女之子。天女因为不忍母子分离,就把张甜接到天庭抚养,天帝爱之“教而学之术也”。张甜带着天帝给的八卷文件回到人间,后来成了天帝的宰相。或者他们是在母亲的梦里怀上的。为了突出他们的奇特,作者在他们出生的时候为他们安排了一个特殊的出场。比如《新唐书五行志》莫昆仑的出生就相当奇迹。“我母亲怀孕时,曾胡萌和尚带了一个肤色黝黑的男孩,教导他说:‘如果你是个儿子,总有一天你会很有成效。’天生,眉尖,肤如铁。”果然,辅佐赵王脱离太子之患后,被封为广禄大夫。再比如《酉阳杂俎》,“母亲梦里全是人,都是长的,披着蝴蝶结,屋荫遮蔽,身上泛着黄光。如果她是金色的,她是因为怀孕而生的”,司明。
君一生下来便“张目开口,若笑之容”。又或是神仙转世投胎,如《擒恶将军》中的天神游察使者之子擒恶将军托生人间时便是其母与一位“衣锦衣,乘白马,侍从百余人,皆携剑戟过之”的神秘人而生,别时谓其母赵氏曰:“当生一子,为明神,善保爱之”。其子一出生便相貌奇特:“发赤面青,遍身赤毛,仅长五寸,眼有光耀”,长至七岁后即飞升上天为东方擒恶将军。 小说家们之所以为仙童安排奇异的出身,往往是为了烘托神仙童子金光闪闪的人生经历。正如史学家塞尔托在《历史书写》中所言:“形象的构造是基于语义元素进行的。因此,为了表明英雄人物的英勇行为和高尚情操的神圣来源,圣人生平通常会赋予英雄人物以崇高的出身。”为显示其命中便为天选之子,仙童往往自小身上带着某种神秘的使命感。如司命君长至十五六岁时便突然消失,“盖游天下,寻师访道矣。不知师何人,得神仙之诀。”《王法进》中记载王法进儿童时期便好道学,年幼在古观中玩耍,“其嬉戏未尝轻侮于尊像,见必敛手致敬,若有凛惧焉。”以及擒恶将军被其母藏于密室长大,但至七岁时,“其儿忽长一丈。俄又自空有一大鸟飞下,儿走出,跃上鸟背飞去。”
稚童,在传统文学的园地里,他们只是占着小小的一角。然而,当他们以敏捷的才思、出众的技艺脱颖而出时,立刻吸引了文人的注意。文人之笔捕捉、记录下儿童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构筑了一个明净、纯朴的童稚世界,让自己,也让世人那颗焦躁不安的心灵在这童稚的世界里得以休憩,同时也让后来的成人拥有了一个可以永远回望的精神家园,这或许是唐代文人笔下儿童形象的魅力所在。
(作者:谷文彬、谢香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唐人小说中洞庭湖想象与书写研究”〔17YBQ109〕阶段性成果)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