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美术如何服务生活?
时间:2022-06-02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让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高品质生活(坚持“两创”书写史诗)
2021年12月14日,我和许多文艺工作者代表一起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文联和第十届中国作家协会的开幕式。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感到无比激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是文学创新的瑰宝。”作为一名投身于美术馆事业的美术工作者,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现代美术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创造了许多美术经典。这些作品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成为增强文化自信、开展美育的重要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艺术经典为切入点,创新性地阐释中国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发展,成为构建新时代审美时尚的内在需求。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是为推动美育创新发展,对现代艺术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积极探索。
优秀的美术作品用线条诉说情感,用图式传达内涵,用色彩书写精神。中国美术馆收藏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现代艺术作品。这些收藏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展示了中国人民在伟大历史进程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审美创造。如何进一步盘活丰富的艺术资源,让艺术作品的影响力走出美术馆,是新时代美术馆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国美术馆藏品活化”系列展览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这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有着十分迫切的审美需求,艺术成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因此,中国美术馆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精心策划展览和艺术纪录片,并积极为《美术里的中国》等节目提供学术支持。
如今,通过电视媒体,艺术殿堂的优秀作品藏在博物馆里,更直接走进千家万户。103010精选中国现代经典艺术作品,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维度,生动讲述作品背后的文化传统和时代故事。将紫溪油画《美术里的中国》中的年画色彩与线条,吴冠中油画《天安门前》中的笔法与写意,傅抱石国画《太湖鹅群》中的拓片法,黄国画《待细把江山图画》中的墨法,都惟妙惟肖地再现出来。纪录片将带领观众追寻艺术传统的根源,讲述绘画背后的艺术手法和中国精神的起源,让优秀的传统在现代再次绽放。
借助纪录片,艺术经典在数字时代获得了新生。电视技术让静态的影像动起来,通过声、光、评的互动,再造一个独特而美好的世界。随着画面的移动,观众可以细致地欣赏到作品的气象和魅力。纪录片还打破了观众在美术馆欣赏画作的距离限制。003010以精湛的4K高清摄影技术,将作品的细节呈现在观众面前,引领他们进入微观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油画的笔触有一种山峰般的立体感,突出于画布之上,胸中的山谷真的被笔触叠加;中国画的水墨铺展,滋润并淹没了竖立在宣纸上的纸纤维。这些超高清的视觉呈现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审美满足。003010还运用3D建模技术,将画中的微小元素进行拆分,然后通过运动轨迹富有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设计,引领观众的视点在画中遨游。具有第一视角的3D建模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沉浸在经典画作中,并体验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深厚的美育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美育普及的重要性受到高度重视。优秀的艺术电视节目也是美育的重要助推器。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经典作品,以及当代艺术家的新创作,通过《万松烟霭》描绘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画中激荡着齐白石作为“人民画家”的情怀,傅抱石的爱国情怀,黄州讴歌时代建设的情怀……通过这部纪录片,人们看到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和伟大的中国精神。
在新媒体时代,图像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从业者、艺术家也在认真思考如何提高文学作品的传播力,不断寻求新的传播方式。《美术里的中国》播出的同时,“美在新时代3354中国美术馆精品收藏特展(二期)”对外开放。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作为展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提供的一批再现老一辈艺术家创作经历的珍贵影像在展厅中展出。观众和媒体关注了这些珍贵的图像。在新媒体平台上,这一系列图像也获得了巨大的播放量。
我们高兴地看到,艺术作品在电视媒体的传播中呈现出新的面貌。这种“新”来自于新技术条件、新传播思维、新推广手段的不断赋能和升级。不仅是《美术里的中国》、《美术里的中国》 《美术里的中国》等节目,更是通过“思想艺术技术”的创新融合,为电视艺术与艺术创作的结合探索出一条新路。这些节目通过最新的视听技术,拉近了艺术作品与观众的距离。
我相信,艺术与电视之美将继续团结释放能量,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滋养。
(作者是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