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鸿圣:加强教育出版行业的制度建设
时间:2022-06-02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教育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本小小的中小学教材,一个小小的文字插图,看似微不足道,却极其重要。播下什么种子就会发芽,什么食物就会生长。读图和启蒙教育,对于脑子里还是一张白纸的孩子来说,才是关键。教材中的插图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孩子“三观”的启蒙,是祖国花朵在成长中向往和欣赏的“导航仪”和“指路明灯”。
为什么插图要大?三笔构成气质。翻看中小学使用的课本插图,如毕升、黄道婆、鲁迅、刘胡兰、董存瑞、华、雷锋的故事,每一幅插图都是精挑细选、精心绘制的。无论是古代人物还是当代人物,从老中青到儿童,从榜样到普通人,无一不是形神兼备,阳光灿烂,生命的气息扑面而来。
现在浏览个别中小学教材时,很多插图都呈现出一种模式,丑陋的文字,突出私处的奇怪纹身,不成比例的五官,奇怪的表情或者呆若木鸡的表情,仿佛都患上了唐氏儿童的症状,没有精神。当我仔细看一些插图的时候,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些经典作品没有署名作者的名字,而一些拙劣的作品却公然标上了作者的名字。
我们提倡艺术的多元化,但绝不允许中国人被丑化。我们绝不允许学生和公众被打着“艺术创作”旗号故意歪曲和损害中国人的形象所误导。
出版什么样的中小学教材,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决定着祖国的未来。对于编辑出版,新中国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早在1953年5月18日,毛泽东就提出了全国中小学大量编教科书的要求,并在各行各业急需人才的时候,作出了“最好减少其他摊子,抽调大批干部编教科书”的指示,因为他认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于是,全国顶尖的文教专家齐聚北京,分成了几个专业不同的小组。
给中小学课本配插图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作,超出了普通画家的能力范围。不仅要人物、山水、花鸟、动物、建筑得心应手,还要有社会责任感。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多少人愿意坐十年冷板凳,研究很多绘画技巧来修炼自己呢?不难发现,身边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喜欢画画的:看不懂或者学不了国画,就说什么国外的画派、画风好;如果不能塑造自己,说现实主义也没有意义。只有夸张的变形才是艺术;如果你不能用你的传统笔墨去努力,你就得创新发展;如果不能当场素描,就假装没时间,拍些照片临摹。各种展览作品,仅以照片文案来描述,看似精致,实则毫无生气,更谈不上生动。很多无良人士甚至声称“艺术应该自由表达”,甚至不择手段地刻意颠覆国人的审美趣味。
而且,一些本该需要孤独的行业也变得躁动不安。曾经提倡的“专业人做专业事”、“专业人领专业人”的用人方式,如今在一些专业性要求非常高的领域,变成了“跨界工作”、“层层转包”、“代购业务”的用人方式和理念。在一些出版行业,只要作者有钱,就可以出书。至于作者的能力和专业水平,无所谓,导致大量垃圾书流入社会,误导民众和学生。以美术书为例。有的人只是粉丝,票友(和毕业证,会员卡无关),零零碎碎画点东西。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造能力极差,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首先要重视作者队伍的建设。多方面培养阳光、积极的有真才实学绘画天赋和插画天赋的作者,多关注作者的创作实力和三观,少认可“证书”。每一个作者都应该自觉洁身自好,正确把握创作方向,努力学习文字和绘画技巧,树立积极的创作观念,不要以艺术创作为借口而忽视教育引导的重要性。中小学的教材不需要丑陋的形象,而是真正符合大众审美观念的艺术作品。
其次,严把编辑关。编辑不仅要有艺术眼光、高度责任感,还要有强烈的政治敏锐性。强化精品意识,倡导真善美,努力把优秀的、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传递给孩子们。面向学生的汉语教材中的插图和文字必须以固有的汉语表达语言呈现,绝不能因为网络时代各种外来句子和图式的冲击而丢失。
再者,成立监督小组,建立调查机制,完善奖惩制度。要落实从作者到出版的“一萝卜一坑”责任制,强化从作者、编辑、编辑到出版的责任遏制体系。终审通过的稿件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文字和图像,都要从形象、服装、行为、小品等方面仔细研究。并逐一检查,奖惩分明。如果发现问题,我们绝不手软,一查到底。
教育不能是儿戏。中小学课本中的插图绝不是某些人的涂鸦试验场,更不是毒害青少年的渠道。作者和编辑出版者只有牢牢把握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审美取向,才能为儿童“培根铸魂、启迪智慧、滋养心灵”做出贡献。
t-indent:2em;" align="right">(作者系文艺评论家)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