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影——黄宾虹古玺印收藏展将在浙江博物馆展出
时间:2022-06-01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时间:——年6月1日2022年9月3日
地点:浙江省博物馆武林区三楼书画馆
尹喜原本是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信物,到了宋元时期成为一件艺术品。随着金石学的兴起,公园学者用训诂和考证来规范自己的学术品格。黄自幼喜爱金石学,收集古印,编成目录;整理印刷,积累稿件,盈利;古文考证,六书解析。识字之初,极为高明。更是精通字画有金石,学藏不知疲倦。
黄曰:“古之君子以文为业,遍及天下,而其精神无处不在,每寄于一器一物之间,可诵其文科千年,羡其风流情怀。”浙江省博物馆特展出黄生前收藏的129枚古篆,对照他的书法、篆刻、印刷,辅以他的印刷、古文字学、书画作品手稿40余件,以体现他的藏物求知精神,让观者感受他的心灵手巧和儒雅。
蓄物鉴藏古印
黄收藏古玺始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年仅20多岁的黄得了王的《中国青铜印钮旧藏》,爱不释手,就带在身边。我住在半山腰的时候,用旧瓷器、书画换了古印章,所以很爱铜印这个名字。黄初到上海时,画的名字并没有显示出来,但“伏臧印”的名字早已为人所知。奇、奇、放是黄收藏的古玺的特点。广东古文字学家尚承祚曾形容它们“异国情调,美不胜收”。
在上海生活了近30年,黄的藏印屡有得有失,至今已有数百枚。据褚德毅《金石学录续补》记载,到1920年,黄收藏的古印已达2000余枚。他们陪着黄走南闯北,几经周折,浙江省博物馆里有900多枚纽扣。
求知潜心学术
黄对印刷术的研究非常广泛,包括以篆刻资料的时间叠加顺序整理印刷术史;以文字(图画)的演变为脉络,阐述了古代印章的演变;以印为线索,讲述文人的治学与篆刻流派;还有一些关于古代印章的有趣故事,涉及到假印章、印谱的历史、印章的变迁、印章制度、石印和纽扣的工艺等。
黄从篆刻的角度,探讨了篆书、笔法、刀法的摹仿,研究了朱文、印在处理上的不同侧重点,将印品与文人气象联系起来,主张刀不如笔,刀与笔和谐,不看其貌而得其精,从而高举书卷的神韵。
回望三代古篆,从艺术的角度,可以直接探讨篆刻创作的篆刻方法和刀法,可以得到古的丰富瑰丽,美轮美奂;从文字学研究的角度看,古文字的解读可以考史证经,知道古诗词的传承。
在北平生活的十年间,黄足不出户,每天花两个小时完成六种语言。他用甲骨文、金文、古陶、木牍来证实古代印章,并把明代印章文字演变的痕迹、经书文字的来源,触及类比,往往得到更多的结果。它被编成一本书,写成一本专门的书。黄曾说:“如果你得到一枚古印,你就会得到一个新字。新词越多,你得到的证据就越多。”黄藏书的核心是不断学习,为知识而藏物。
贯通金石书画
“当你第一次寻求读写能力时,你会变得非常聪明。根据美德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