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思想 史诗的创造
时间:2022-05-31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5月23日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八十周年,我们这一代人是在延安讲话的学习和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对延安讲话有着深深的眷恋。我去过延安杨嘉玲的一个叫飞机舱的建筑前的黄土高原。阳光下,黄土地闪闪发光,有一种特别的光彩。回望八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提着灯笼,毛主席总结了那次历时一个月,开了两次大会的会议。那一夜,毛主席豪气万丈,意气风发。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带,丘陵沟壑连绵,风吹满天月。一个深远的声音溢出山河。我从延安讲话中想到了Xi总书记的讲话。我经历了那次盛会,并作为七位文艺代表之一在会上发言,对这次发言也是充满了感情。我有一份2015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演讲全文。我喜欢这个大报的版本,宽广博大,像土地一样。我在参加全国政协和全国文联会议时都带着它,因为当我遇到重大文艺事件时,我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找到根源。今年是延安讲话的第八十个年头,Xi总书记的讲话已经持续了将近八年。山川绿树掩映,春秋两个八的序列重叠,正是表达一些思想,深化一些思想的好时机。我今天在这里。首先,我想谈谈这两个讲话的核心是人民的思想。二。谈刘文熙先生对人民思想的卓越实践。
延安文艺座谈会是1942年5月召开的,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艰苦阶段,人民解放事业远未完成。毛主席对当时的形势作了分析,着重回答了两个问题:文艺为什么要服务,怎样服务。建国以来,我们最熟悉的毛主席语录之一就是:人的问题为什么是根本问题,是原则问题?文艺为人民服务,艺术家必须坚定人民立场,培养人民情怀。在如何服务的问题上,毛主席着眼于普及和提高,作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分析。指出我们的改进是以普及为基础的;我们的普及就是改进指导下的普及。在这里,毛主席对革命文艺作了精辟的概括:人民生活中的文艺原料,经过革命作家的创造性劳动,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文艺。中间既有在初级文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的文艺,是进步的群众所需要的,或者首先是群众中的干部所需要的,也有在这种先进的文艺的指导下颠倒过来的,往往是今天最广大的群众所首先需要的。无论是先进的还是初级的,我们的文艺都是为了人民,首先是为了工农兵,为工农兵创作,为工农兵所用。这段话照耀着新中国的文艺创作,照耀着几代艺术家的心灵,照耀着逐渐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
Xi总书记在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继承了毛主席的思想,从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内涵。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塑造人民。在总书记的思想中,人民是大写的人民,是指全体中国人民。他们既是中国的一个社会共同体,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又是一个受优秀传统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影响的文化共同体。Xi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学表达的主体和文学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这无疑体现了文艺对人民主体性的提升,人民的主体性不仅意味着人民是文艺表现的对象,也意味着人民是观察和检验文艺的主角;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在艺术中是隐形的
在当今“大众文化”的时代,Xi总书记强调的不仅仅是大众化,更重要的是把人民作为艺术的中心、创作的根本和时代的高度。一方面,他反复希望文艺工作者“深刻理解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真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真诚做人民的小学生”。“要虚心向人民、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不断发现和创造美”。同时,总书记把普及和提高结合起来,提出了创作者的使命。他明确指出,人民群众对文艺创作的要求正在更新,文艺不仅要普及,而且要提高。总书记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数量缺质、高原缺峰”的现象,对文艺充满了热切的期待,他指出: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他高度强调创作是艺术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要把优秀作品的创作生产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综上所述,两个讲话一脉相承,其核心是人民的文艺思想,共同形成了文艺的指导力量,对今天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促成了中国艺术创作向本土性、民族性、自强性标准的深刻转向。
刘文喜先生的艺术和他一生的追求,就是对这一人民思想的忠实实践。这里既有毛主席在延安讲话的真诚而持续的艺术实践,也有Xi总书记在京讲话的内涵印证。刘文熙先生是两会讲话广阔视野中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刘老师给我们的生活印象是:他走得很快,但步子很小。小声说话,动手。他的音容笑貌,他一贯的中式衣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真正留在人们心中的是他的艺术。
刘先生是浙江人。他在江南长大,在国美读书,却在陕北度过了一生。他的画描绘了中国西北的陕甘群众。刘先生逝世之际,我曾写下一副挽联:绘十万陕甘人不朽的英灵;塑造一代劳动者的无尽风情。
他画出了丹凤眼、浓眉大眼的明亮和神气;画出了方脸、国字脸的刚毅和风韵;画出了黄土地特有的纯朴与激情;画出领袖与人民的血肉亲情,进而画出了解放的劳动者的风采。国博的展我看了,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令人震撼。在那里边,刘先生倾心于人物典型性的镌刻,塑造出高原人的精神图谱;他倾心于黄土高原的生活再造,塑造了北中国的地缘风神;他倾心于大疆大沃的人物形塑,塑造了一种特殊族群的史诗赞歌。他把源于延安圣地的伟大革命,变作汉民族方脸、圆脸的豪迈神情,变作劳动者的高原无尽的史诗叙事。这是真正的人民的塑造,是伟大的大地赞歌。他的这种辨识力很强的画风,创造了一种风腻而不甜俗的神采,一种凝重而又华滋的韵味。它是陕甘人群写照的点睛者,也是一代中国肖像的点睛者。笔绘风神,神韵时代。刘文西先生的人物画不仅有人物画学上的意义,历史叙事上的意义,更有一种时代的美学意义。他的画中总是横贯着一种汉碑唐韵的凝重,他的笔像墨在石上流淌,像刀在岩上刻凿,缓慢而坚定,饱满而焠砺。他的墨,带着裹着褐黄,绞着殷红,带着黄土生命特有的浓度。他的形象眉目传情、俯仰有神,形成峰峦一般的耸立腾生,凝聚着千钧万仞的浑然力度。那些麦禾草木如大地,那些谷穗黍粒如山壑,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他把一个时代、一片疆域、一段历史练成一张脸、一种肖像、一份神气。他的生活中有痛、有爱、有挣扎、有苍桑,所有这些,经过主体的生命咀嚼,化作一种线的描画,一种神的充溢,一种史诗般的再现与升华,因此具有了语言伦理、叙事伦理的美感力量。
在刘文西先生的艺术的后面,是他毕其一生于一功的孜孜不倦的精神。学生时代,他就是满口袋速写的勤奋者。在高原,他风霜雨露,长期磨炼。晚年,还让人抬着他,往返深沟大壑。高原成了他生命的长期浸润、长相止泊、长期皈依之地。这种一生一世的深扎,这种生命与大地、个性与史诗的互相塑造和淬炼,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是写在大地上的艺术,值得我们奉为楷模。
今天,在我们纪念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八十周年,深入学习习总书记文艺讲话的同时,追怀刘文西先生的艺术及其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故土难忘,儿女情长,嵊县将永远纪念这位优秀的人民艺术家,国美也将永远怀念这位杰出的校友和楷模。
2022年5月23日
许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
(本文为作者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暨刘文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研讨会专门撰写)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