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群、古元教我学习《讲话》——美术界60年前的一场座谈会
时间:2022-05-27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返古元/画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80周年之际,回顾《讲话》的深远历史意义,突然发现《讲话》带领我走过了60多年的艺术历程,如此温暖而又新鲜,感慨万千。
1958年,17岁的我进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其前身是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延安革命文艺的好作风好传统,让我受益匪浅。更何况1962年,事业刚刚起步,踌躇满志的我,突然收到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来信,邀请我参加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座谈会。我很惊讶。即使过了60年,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当我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文艺新兵的时候,为什么会被邀请?我上中学的时候,最爱鲁迅。年轻时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投身于救亡图存的伟大事业。他用诗歌表达了对风雨飘摇、苦难深重的祖国的抱负。“我以血荐轩辕”也是我的志向,是我的人生座右铭。他发起了中国新木刻运动。木刻后来成了我的艺术兴趣。当我看到抗战时期延安的木刻版画时,我被强烈的黑白艺术魅力所震撼和吸引。我特别喜欢顾源的作品。以顾源为例,开始了木刻版画的创作。
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我的第一张版画,次年,我著名的代表版画《春天》也在本报发表,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从此一去不返。1962年和1963年,本报先后刊登了《果山秋景》 《女社员们》等我的版画(这三幅画后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春天》也被载入版画史)。刚出道的时候得到了艺术界前辈的特别照顾,然后很荣幸的被邀请参加了一个纪念《讲话》的座谈会。
座谈会在中国美术馆二楼新落成的展厅(尚未对外开放)举行。我准时到达,但是门卫不让我进去。我这么年轻,怎么看都像参赛画家?不出示邀请函我是不会发布的。在会上,我是唯一的年轻人。我对参加会议的前辈并不熟悉,只是听了发言的介绍,才知道李强集团、谷源、沃扎等延安著名版画家。他们都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听了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现在,他们面带微笑,自豪而幸福地回忆过去。座谈会结束后,他们沿着《讲话》的方向,从“卢晓艺术”到“大路艺术”,到工农兵群众,到火热的斗争,到唯一广大最丰富的源头,真实地体验了他们的感受,创作出了享誉海内外,堪称红色经典的延安版画。他们还动情地说,新中国成立后,版画继续沿着《讲话》的方向前进,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们特别提到了“北大荒版画”。大批复员军人来到黑龙江荒无人烟的袁野开办农场。他们在广袤的雪原走出《第一道脚印》(潮美版画的名字),用辛勤的劳动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一批劳作、绘画的画家从荒原中涌现,他们用版画生动地记录下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创举。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北大荒版画”。与会的资深画家认为,这是延安精神催生的新花朵。他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注意的不良艺术倾向,即有些版画过分追求苏联版画的色彩效果,强调多色多版套印,把版画做得像油画一样,失去了切割力和简约概括之美。李群也拿着厚厚的一摞,幽默地说:“这墨至少有半斤重!”
在会上,我还见到了我仰慕已久却素未谋面的老师顾源。他亲切热情地和我交谈。我知道,他是延安版画的杰出代表,他的经典作品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我告诉他,我希望有机会向他请教
没能考入美院让我很沮丧,但我很幸运的得到了亲吻大师的机会。从那以后,我经常带着我的素描去顾源老师家求教。每次都是他认真看稿,做评论。他不仅教我版画技艺,还教我树立正确的文艺观,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从事创作,就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我的版画有一点进步的时候,他会热情地鼓励我。他还为我在报纸上发表的画写了《他给人们带来春天的美感》。顾源老师还送了我一张他的木刻版画《骆驼赞》。画上刻着几行字:“负重苦干,索取少,付出多。不管多热多冷,你总是昂着头,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
顾源老师去世后,我写了一篇短文《铭记恩师珍贵遗言》,表达对老师的怀念。其中,他在临终时记录了一些断断续续的话:“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应该是艺术的服务对象”“文艺应该歌颂广大人民群众。这就是鱼和水的关系。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艺术家的最高荣誉是无形的,是在民间确立的。”虽然顾源老师说这些话的时候身体极其虚弱,但是声音很小,几乎是耳语。可是,我好像听到洪钟的吼声了!它久久回荡在我的耳边,刻在我的心里。
有幸得到顾源先生、蒋丰、李华、蔡若虹、李群、华、李平凡等多位前辈的教导和支持。他们的言行激励着我坚定地朝着《讲话》的方向前进。
我致力于年画的创作,也是基于对延安革命艺术传统的尊重。抗日战争时期,艺术家们在革命圣地延安创作木刻版画和年画。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艺术家们响应号召,利用民间文艺形式,更有效地向工农兵传播文艺。
群众中去。新年画创作同新秧歌运动一样,开展得热烈活跃。学习《讲话》精神,追随前辈版画艺术家的足迹,我明白了,艺术要为人民服务,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语言来进行创作。基于这两点,我选择了版画、年画创作,偶尔画些油画等,也很注重作品的“民族化”。
(作者:廖开明,系民间文艺学者、画家)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