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绘画气节
时间:2022-05-25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梅八图,9655cm纸墨笔
八大山人的绘画大多采用象征的手段来表意,拟人化物体,寄托感情,因此主观成分较多。比如画鱼和鸟,往往会表现出“眼睛盯着人”来表达玩世不恭。取名“八大山人”,意为“哭笑不得”。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苍凉苍凉,在苍凉的状态中表现出雄浑朴质的精神,反映了他孤独愤懑的心境和人格。
八大山人特殊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艺术倾向,他充分利用借物来表现自己强烈的艺术个性,尤其是他在花鸟画方面的成就,象征性更强,政治意味更明显。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苍凉苍凉。它们在荒凉的状态下苍劲而质朴,反映了他孤独而愤怒的心情和性格。八大山人后期作品将客观物象与自我精神融为一体,塑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形象。他画的石头大多有大有小,有时还会有危险。57岁那年,他画了一幅《古梅图》:画的就是这样一棵古美树,树根裸露,树干开裂,树顶秃歪,树枝下垂,细如铁。几朵梅花点缀着浓淡的墨色,其形象高大奇特。它虽然没有根,却表现出顽强的抵抗力和生命力。在画的上方,先后有三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值得我们关注。第一首诗中“南山之南是北北,老得烧鱼扫鲁尘”的诗句,是作者欲驱逐,还我山河的表达;想想第二部《梅花图》里的萧。在《一个和尚如何聚魏》这首诗里,是画梅花的能手,讲的是商朝末年的大臣伯夷和蜀国的蜀国,蔡威首阳山,不吃的故事。在这里,表现了画家思念故国和模仿古人的矛盾心理。第三首《苦泪千点》,让我们想起了作者悲痛欲绝,泪流满面的一幕。这幅画作者画到康熙二十一年,此时明朝已灭近四十年。他虽有反清复明之志,但看到清朝的统治日益巩固,一种痛苦的心情和幻灭绝望的念头交织在心中,欲罢不能,想要休息。用墨凝练的笔法,加上方的诗词书法,诗画结合,充分体现了元代以来文人画风格的特点,可谓句句饱含情感,催人泪下。
八大山人的作品中确实有很多节操表现。比如《传綮写生册》年,使用天干地支或星纪之年,无疑是八大山人终生不顺从清朝正朔的显著节操表现。这套作品先后加盖的“雪盖”、“钝汉”印章,也是八大山人用来“报仇”、“仇恨”的印章形式,许多诗词中引用的“老山河”、“嵩山河”、“郑思肖”等典故和词语,也是八大山人彰显气节的行动。一直被理论界津津乐道的独腿独立鸟3354,被形容为与清廷不可调和,从上到下倒下去的奇形怪状的岩石3354,被形容为清廷统治下不得人心,摇摇欲坠,眼睛向上看的兽眼3354,被形容为不满清廷统治,愤世嫉俗等。也算是八大山人用来彰显节操的一种独特画风。
随着历史的演变,清政府的逐渐稳定,清政府采取的政策,整个社会的认知和观念都发生了迅速的变化。对于前朝遗民来说,只能表达无奈之情,八大山人不得不借画来满足心理需求。而且清政府对“遗民”的称谓并不忌讳,也是道德高尚的代名词。这是八大山人敢于公然在《个山小像》上加盖的“西江益阳孙王”印章,代表他们的人生经历。《八大山人》反映的矛盾,是这种独特背景下可能出现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直接影响他们艺术作品的形式“完整性”。这个矛盾也在于康熙怀柔拉拢知识分子的政策。在康熙皇帝苦心经营的作用下,遗民和汉族文人终于大面积加入。大量隐士对科举由冷漠转为热情,说明怀柔政策对士人遗民对清朝认识的转变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推动作用。这一政策使晚明遗民从腐朽消极的对立和思想迷雾中解脱出来,找到了相互协调的心理基础。这样看来,节操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历史,全面考察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才能对八大山人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做出公正、实事求是的节操判断。
最终笼罩在八大山人头上的是社会责任感和人类共同的忧患意识,让他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莫名其妙的痛苦和烦恼,不管他是疯了还是隐居了。他的恐惧不是来自于当前社会形势的政治因素,而是来自于一种巨大的孤独和悲哀,但他以真诚对待自然和绘画艺术。
(作者就职于浙江传媒学院)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