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书法中的“涂改”现象
时间:2022-05-24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启功先生题写的“张大千纪念馆”。六个字有两个被涂改了,而且是展示在世人面前,让我深思。
有人说现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有些写错了或者漏写了,即使别人在文末做了标注或者补充,但呈现的作品有些还是被涂改了,有人认为不雅或者格调低下。“涂改”是书法家作出的补救,因为漏字、错字、多字。
其实这种“涂改”在古代书法中经常发生并不奇怪,完全不影响书法的欣赏和品味。在古代书法鉴赏中,我们往往喜欢并收藏最好的书,“足书”,这是好的。但在学习和研究某一幅作品时,比如大家熟知的《天下第一书法》《兰亭集序》、《天下第二书法》《祭侄文稿》,笔者认为不可能把书法前面的每一行都“抹平”。但“自觉”,轻而易举地跳过了字、词、句3354的涂改部分,且不说那些不恰当地将其比作“墨猪”的人,它本来就是整部作品的一部分,被涂改、添加的文字也是“书法”,而就文字内容而言,它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作者的思想,见证了写作中的激情与环境,也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自觉。写词错误,写词造句时默默观察,择其善者及时打磨修正,体现了书法家作为书写者的一面,而不是因为有些书写者只求笔法,而忽略了字的内涵而去做文案。书法与书法密不可分,符合书法的古典精神。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28行324字。作者手写,不慌不忙。再看这部名著中的“蚀变”,有一点是王羲之先写了“此处有一座险峻的小山”,后写了“茂林修竹”、“清河激湍”两个四字“对偶”词。应该是因为他觉得前面的“陡山”二字不好调,内涵不厚,所以在右侧前面加了“崇山”,既达到了语言的通顺感,又扩大了空间上的实景。
此外,文中将“于(Yu)今天高兴”改为“向”将“被(或被)伤心”改为“伤心老公”将“你不伤心吗”改为“不痛吗”将“寄外”改为“寄外”在现存的所有《兰亭序》本中,保留的“特效”最多,自然也最接近原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难道不是痛苦的吗”后面那句“过去的人每一个快乐的理由”中的“兰”字,一看就是错别字,是王羲之的笔误?没有,但是王羲之加了一个偏旁,避免了他曾祖父对“王兰”的忌讳。
从广义上来说,古代的错别字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为了避讳而不得不写的错别字,为了卖弄技巧而故意写的错别字,以及单纯粗心大意的错别字。王羲之在这里属于第一种。至于后两者的例子,唐隋粮《大字阴符经》中的“诸”字和北宋米芾《闰月帖》中的“蜀”字的例子比较多一些。这是一种古风的笔法,书法家故意多写了一点,“他们写的不是错别字,是艺术修养”。明末清初,在“崇奇”观念的影响下,许多书法家热衷于书写晦涩的异体字,以满足自己炫古的欲望。王多《王维五言诗》把“草”写成“洞”,《李成小寒林图跋》把“秋”写成“野鸡”为例。至于大文豪苏轼《赤壁赋》,把“凌”字写成“凌”,把“邓”字写成“祭”字的上半部,在“敖”字上加一横标,是粗心大意的,不必“畏尊”。49660.66666666661
003010“涂改”现象就更多了。003010为颜真卿丧侄。这一整篇帖子跟着情绪起伏,完全没有笔墨布局,欲罢不能。因为心情难以平复,错误多达30处。尤其是说到“首义”二字,更是一变再变,字里行间可见其悲愤。整篇手稿都是用行书写的,到了结尾,感情部分由线变草,把自己的难舍之情发泄到笔端,引人入胜。难过的时候笔都噎着了,不想写书了。我在写书的时候,颜真卿已经被痛苦压垮了,完全没有了他一贯的冷漠和谨慎。这种绘画和改造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可以说“情”字让所有的技法不再晦涩。就审美而言,这就是艺术的“大欢喜”,真、善、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蚀变”具有真实、自然、无意的审美特征。“涂改”的真实性表现在我们的潜意识行为中,也不自觉地暴露了作者的真实想法。比如赵孟頫《祭侄文稿》中的“道生”二字,本来就是子昂写的,明显是子昂自己写的。写完后发现碑文有误。因为碑文的意思是他老婆用道生的口气写的,所以最后改成了道生。这一改动表明真正的作者是赵孟頫。
第二个特点是自然。真相大白的同时,也很自然。书法家创作的时候,自然允许突发事件,也允许修复。日常事件和突发事件共同显示了自然属性。
第三个特点是无意。不经意不是指作家随意的写作状态,而是作家漫无目的的写作意图,不是为了讨好谁,也不是为了名利。纯粹是心情问题,只是记录生活状态,人的喜怒哀乐。颜真卿写《祭侄文稿》的时候,从来不想给别人看。他只是想表达并记录下来。
是写给自己看的,书写自自然然,涂改也毫不顾忌。真实的艺术是无法设计的,设计的艺术是不真实的,不真实的艺术是不被人看重的。现在提倡日常书写,就是对书写者率真直爽的本性和无意书写的态度的解放。如今,书坛展览体横行,缺乏日常书写的自然和真实的流露,只是酝酿许久的重复机械书写。
当然,“涂改”作为一种书写现象而广泛存在,既要承认其合理性,也不要东施效颦,为“涂改”而“涂改”,舍本逐末,避免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涂不涂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创作的初心和状态,保持纯净的书写心态,涂改随缘,不刻意为之。
因此,千万别为名人法书、墨迹中的“涂改”或“墨猪”惊掉下巴,“涂改”其实也是一种书法、有生趣活力的原生态的书法,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现象,不为惯常的俗眼遮蔽了我们欣赏美的法眼。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