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空白的鸿篇巨构——评《中国画院史》
时间:2022-05-21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中国画院史》 (上、下卷)
编著:国家画院
安徽美术出版社
中国国家画院编著的《中国画院史》经过近十年的准备和写作,由安徽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不仅是出版界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美术史特别是中国画院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国画院史》作为中国美术史的补充,首次系统梳理了中国画院从古至今的历史,填补了中国画院史研究的空白,值得祝贺。
画院是中国艺术史上具有明显传承关系的重要制度,虽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画院制度陷入低谷甚至中断,但从历史上看,画院制度一直是连绵不断的,人才辈出,构成了中国艺术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实从中国艺术本身的历史进程来看,画院一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创作作品,培养人才。而画院的画家构成了主力军之一。
这一事实和画院在中国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但从来没有学者对此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和研究。这是一种遗憾,恐怕根源在于历史观。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史研究深受西方史学的影响,西方史学注重形式逻辑而非文化逻辑来看待中国美术史,虽然这样做的结果是丰富了对中国美术及其历史的认识,使人们看到了中国美术内在发展的逻辑规律,但另一方面, 也割裂了中国艺术赖以存在的文化和价值基础,从而未能完整准确地传达中国艺术的概念和本质特征,实际上使中国艺术处于一种在这种历史观影响下,画院体系必然被边缘化的状态。
《103010》的出版,恰恰是对这种历史观的反转。它以画院研究为突破口,实际上是以整个中国艺术史的逻辑发展为终极目标,还原一个符合中国文化逻辑和艺术逻辑的衍生场景。这让我们看到,在它的研究框架中,虽然它的叙事核心是中国画院史,但它的视野却进入了自古以来的整个中国美术史。从而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了解中国画院的历史发展,同时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和思考中国艺术及其历史。
这个画院的历史分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画院史,下册是新中国画院史。显然,这种结构充分考虑到了两个板块从概念到机制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本身既是当代的,也是学术的。通过两个板块的划分,既明确了画院的历史分期,也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整体而言,这部画院史更注重对古代画院的梳理,不仅对史料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而且建立了历代画院研究的立体框架,包括画院的制度体系及其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贡献、画院制度的社会功能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画院(院)画家、画风、画论等。这也使人们看到,画院在中国历史上的产生和延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与中国文化观念紧密相连的,是整个中国历史和艺术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画院及其画家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为中国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客观地说,这个画院的历史并不完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然而,作为中国画院史上的一个创举,它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从而奠定了中国画院的历史地位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