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者:风格是艺术史的第一标准
时间:2022-05-20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张公者,,1967年出生于辽宁兴城。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陵印刷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画室导师。
看自己的作品能不能写进书法史,可以做一个实验:
把自己的作品和古代的经典作品挂在一起。首先,看自己的文字与前人的文字挂在一起是否能“融进去”,与其他作品是否协调、和谐、不别扭、一致。如果有,那么恭喜你:说明前辈们“接纳了你”,你有了书法的一般品格,书法的基本规则,书法的本体语言。也就是说你已经足够努力了,拿到了准考证,通过了初选。
如果你的人物性格不和谐,别扭,不舒服,与前人格格不入,那么你的作品可能就是“野狐禅”。如果他们与整个“词场”格格不入,就会被前辈排挤,你也会被踢出群。今天我们经常看到“江湖书法”、“某某体”等“常见书法”。这种话在古人面前不会给你任何面子。不管你今天有多出名,不管你今天有多重要,都没用。
如果你的角色能和前辈打成一片,不被他们排斥,那么就要看你的风格是不是已经在前辈的作品里了。如果前辈们没有你这种风格的作品,那就不仅仅是恭喜了,而是鞠躬:你已经被写进书法史了。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书法史的评选这么快就能定下来!然而,它必须经历巨大的风浪和磨难。
如果你的作品和之前的作品风格相同,那就是相似,你的作品就赢了。历史上已经有人做到了,你的工作已经不需要了。就像今天的“展体”,就像今天的所谓“创体”(其实是一种“高水准的临摹”)中只有文字(文学)内容不同,学习“二王”的风格和其他学习前人的风格。这类作品在书法上没有那么多地方。就像故宫的武英殿,代表人物的作品要挂的地方就那么几个。每一个摊位都极其珍贵稀有。
书法史上能写出来的书法家和作品,一定是有风格的。
是风格美术史上衡量和选择艺术家和作品的第一标准,在风格上包含个性和共性,能够被写进美术史的作品,必然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也就是风格。是一般专业认可和遵守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准则。是共同的规律,共同的是传统,共同的是技巧。性格是天生的,性格是天赋,性格是天赋。只有普通的作品才能存在,才能被欣赏,甚至被收藏,被悬挂。这样的“作品”,就是我们经常借鉴前人经典作品的风格,并与之并驾齐驱的写作。严格来说,这只是不同文学内容的“临摹”,是书法的“高级临摹”,并不属于真正的创作。
虽然中国风中共性与个性的比例不能用量化的数字来表达,但只有比例“契合”,“共性价值”不能被打破,才会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书法的历史意义。历史上,经典作品和创作者一直都是做到了“比来比去”。历史上很多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王羲之、苏东坡,都做到了“恰到好处”的共性和个性。然而,董其昌和文八明的书法更多的是共性而非个性。杨伟贞、徐渭、金农的人物个性大于共性,但都达到了“比例契合”,在我们的审美接受范围之内。书法的历史是由上述三种风格的经典作品和创造者书写的。
比如郑燮的《六部书》,个性的比例太大,已经突破了“共同价值”。它接近“江湖书法”,是一种“野狐禅”,与古典相去甚远。如果郑燮没有他在绘画等字体方面的成就,没有他在诗歌乃至民间传说方面的影响,仅仅依靠他的“六部书”,我们今天早就忘记了板桥。
当我们谈论艺术作品的风格时,我们很容易与艺术作品的品格混淆。人品属于品鉴的范畴,品鉴讲究人品。风格属于艺术史的问题,艺术史强调风格。格调低俗,缺乏高雅品格的作品,谈不上格调。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品第一,风格第二。作品的性格和风格,就像一本书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的关系。没有第一章,就没有结局;没有结尾,第一章会被忽略。
艺术作品的共性是必须的。唯一正确的学习共性的方法就是抄古代经典。书法史是由经典作品书写的,经典作品是风格的物化状态,自然包含共性和个性。
这个时代前人经典中的共性是前人完成的,这个时代形成的经典中的个性成为后人遵循和学习的“共性”。这就演化出了书法的美学史。
书法的审美是发展的,书法的共性是积累的,书法的评价是约定俗成的。
一般性的学习是进入专业的必经之路,但不是最终目的。有志气的人,要在共性的基础上,彰显个性,形成风格,写进书法史。形成一种风格,进入创作,难度是100倍、10000倍。我们研究书法史,会发现每百年书法史上记载的代表书法家,只有一两个儿子或者两三个儿子。艺术史用风格记录创作者,创作是最好的传承。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