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国栋——从甘肃用出来追梦的画家
时间:2022-05-11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渭水源头踏歌来
——单国栋油画艺术觅踪
文/王栋
中国写实油画艺术家用成熟的西方艺术形式充分表达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他们以民族精神为基点,融合中西。这是中国写实油画艺术家所要追求的最开放、最包容的宽广写实之路,充满了时代精神。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许多中国油画家将写实油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青年油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单是这个团队的带头人。
2010年,山在甘肃省委书记、北京画院院长、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的作品前与他们交谈。
认识油画家山郭栋,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北京南郊的别墅里,画家莫晓松去掉了三两个地方口音,亲切感油然而生。是家乡艺术家永远守望的精神家园。郭栋在渭河源头一个风景如画的山村里长大。迷人的自然风光培养了他的率真和唯美。画出定格在心中的山村画卷,是他最初的夙愿。
童年时期,半阴山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动荡的社会局势使郭栋的生活充满了渴望和遭受饥荒的痛苦。从农场大门跳出大山,成了他学习的动力。上世纪90年代末,郭栋有幸成为甘肃省威远县恢复高考后第一个考上艺术学院的学生。他在祁连山下的河西学院刻苦学习,潜心领悟,打下了扎实的油画基础。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中学当美术老师。几年过去了,他微薄且经常拿不到的工资实在维持不了他绘画材料的开销,他也舍不得放弃对绘画的痴迷。最后,他下定决心辞去工作,到北京寻求发展机会。经过20年的努力,终于,我成为了一名事业有成,家业殷实的艺人。从郭栋急促的脚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来自渭水源头的豪迈有力的脚步。
一
画自己熟悉的生活是艺术家成功的必由之路,山也不例外。他的《黄土人家》、《村庄》、《忙农》、《家园》、《正午的太阳》等系列作品,是千百年来生他养他的西方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就油画语言而言,我认为《黄土人家》是郭栋的一个突破。《黄土人家》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有很多优点,比如构图的视觉把握,环境服装肌理的表达,动态氛围的描绘,光与色的运用等。
山郭栋和杨飞云在俄罗斯的涅瓦河上。
他们都显得更加成熟世故,几乎找不到任何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摆脱的观念和生硬的东西。可以说技巧都融化在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中。之所以让我们感动,是因为它明确强调了审美本身,强化了只有油画才能达到的审美境界和特殊魅力。纵观当代油画的整体审美格局,它的出现或许可以回答我们正在探索的一些问题:主题绘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现实主义创作的现代性;在古代经典绘画和当代绘画之间的现有状态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画家如何突围?在重视主观视觉的今天,客体发生了新的变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交织。已经不那么泾渭分明了,《黄土人家》就体现了这一点。这部作品有环境,有背景,有人物状态。在这里,生命的存在只是一种支撑,环境人物脱离了客观事物,成为画家表达思想的载体。具体来说,不仅仅是对黄土高原、渭河边特定环境下的精神状态的描写,而是通过这
个状态的刻画反映出油画的本质要求和我们期待的艺术震撼。 从画面构图来看,这是一幅单纯的画,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一农妇,在夕阳映照的黄土高坡下,来到渭水河畔挑水的场景,黄色基调深厚而悠远。它以极简明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壮阔的境界,它是写实的,同时它又是诗意的、浪漫的、象征的、充满想象的。正如国栋所言:“在主题上对故乡要心存敬仰,在艺术上要对油画心存敬畏。”在《黄土人家》这幅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油画创作虔诚而端正的态度。
国栋是个注重品质的画家。这一点可以通过他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得到印证。纵观他近年来创作的以故乡生活为主题的油画,他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吸纳、心胸开放、心境沉稳的画家。他的每一张画既有现实生活的母体,又有典范艺术的母体。有些记忆和感受是在心里长期积淀后,在脑海里长久萦绕的东西,并通过某个点和他的个人体验发生联系,找到了共鸣点和兴奋点。对故乡情愫的挥之不去,使他的作品特别在西部人眼中分外亲切、温暖。
二
随着艺术水平的日渐提高,国栋将笔触深入到黄土高原的上游——青藏高原,表现游牧民族的人物世界成为他笔下的另一重要主题。先后打造了《节日》、《庙会》、《放牧》等表现藏民族生产生活的系列作品。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形式集中表现了藏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和藏族地区的自然风物,更表现了藏族同胞乃至各民族儿女的血脉亲情。
青藏高原和藏族题材,是在上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传统,研究这个传统意义非常。中国美术中的青藏高原和藏族题材代表了当代美术的主导创造力,他创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感,可以说从中国文化的根源上找到了联接时代艺术的脉络。国栋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创作了大量的藏族题材作品,《老人》、《骑马少年》、《藏女》、《孙女》等大幅作品如实记录了西藏普通民众的生活,用画笔记载了西藏新社会、新生活、新历史的变迁。作品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表现了藏族人民原汁原味的生活。

在中国传统美术史上,也有不少画家曾表现过少数民族人物形象,但是,这些形象多为歌颂帝王功业,展示朝廷伟仪的的要素而使用,长期以来少数民族题材是少有进入主流美术创作的。新中国成立后,标志着一个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国家形象的确立,民族题材,特别是藏民族题材,成为美术家们讴歌新时代、歌颂新中国的主要创作素材之一。作为年轻画家,国栋也情有独钟,他多次深入藏区,搜集和写生第一手素材,表现藏民族的新生活。在激情涌动中创作出了一批

表现藏族地区人们新生活新建设新变化以及新的精神面貌的作品。藏民族翻身做主人的喜悦感、欢快的劳动场景、平和的生活状态成为创作的主旨。这些作品体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无疑是对现实的审美化的凝视、诗意化的表现。但是,这种凝视与表现源于画家心灵的真实。作品表现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的超越,作品《节日》系列,用明丽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现春意盎然的高原在节日期间,翻身藏女欢快、喜悦、阳光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沉浸在即将来临的高原春天的温暖中。这是国栋对藏区诗意化的视觉呈现,写实性的语言传达出的是浪漫的气息。近年来国栋从北京到甘南、阿坝等地,用速写、素描、色彩描绘着高原风光和一个个动人的形象与场面。在国栋的心中,藏族姑娘青春、饱满、朴实,她们那种内在的气质在劳动和生活中流溢于整个体态,是蓝天下最美的仙子

刻画康巴汉子的作品《庙会》,以一种近距离的观照方式,以质朴的写实方法,表现藏族汉子具体的生活情态,画作似乎没有画家主观情绪的注入,也无故事情节对主题的渲染,一种似乎还原的述说方式中,给人们呈现出康巴人原生态的生活情境。让人似乎嗅闻到糌粑与酥油茶的芳香,更让人感受到康巴汉子的质朴、强悍、刚毅的气质。透过作品我们分明能感受到那是一片悠远、神秘、充满陌生而浪漫气息的土地,无不让人向往和迷恋。镌刻着自然痕迹,流溢着阳光气息,承载着时光印记的康巴汉子形象,诱发出画家表现的欲望。康巴人能歌善舞的习俗,热情奔放的性格,多样丰富的民族服饰,让画家充满了解读的热情,无疑藏民族的生命意志、宗教信仰、时空观念、价值取向将成为国栋未来艺术道路上探求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纵观国栋的绘画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创作不单是技法的演练。国栋是个虔诚的画家,他对油画艺术有着“宗教般的崇拜心灵和如同恋爱般的热情”。他具有尽精微,致广大的学术态度。他的油画有这么几点深刻打动了我:一是画面的塑造感:运用特别能够体现油画材料介质的手法,构成画面非常有魅力的审美因素,表现得充分而有力度。二是结构感:笔触点在了表现对象的结构要害处,形成了画面构成和观众审美意识的共鸣。三是色彩:土黄色基调和画家长期生活在黄土地上的经历有关系。持续地把握这种土黄色调,能够在这里寻找出色彩的变化而又基调统一,使所画人物更凝重、更具文化内涵。新世纪的到来为写实油画家们提供了巨大的舞台,我们祝愿从渭水源头踏歌而来的油画家单国栋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为中国当代写实油画挥洒出耀眼重彩的篇章。

2010年单国栋和莫晓松一起参加王明明院长主讲的《北京、甘肃画家艺术交流》座谈会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