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写的字就是“文人字”吗
时间:2022-05-11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王羲之书法
我玩字画多年,看了很多关于书法的文章和评论。我结合自己多年阅读、写作和书法创作的经验,谈谈一些人对书法的困惑和迷茫。
我们必须介绍一下什么是学者。毛传岳:文人,有德之士。也就是会写文章,道德水准高的学者。这种文人如果单纯用毛笔写汉字,就叫文人字。古代一般称士人为士或学者,考虑到“学而优则仕”。直到清末“西学东渐”的时候,在文史哲方面有很深造诣,文章写得特别精致有才华的人,一般都被称为学者。
自秦汉以来,尤其是隋唐以来,一直实行科举制度。很多富裕家庭和一些富商的孩子从小就要开始读书(穷人家的孩子当然没有资格用钱读书)。由于书写工具的限制,这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受到父母和私立学校教师的监督(妇女请他们的老师在家教他们)。学习阅读(尤其是汉字),首先要从笔画开始,然后再写作家名帖。你要早练晚练,然后还要抄书。第一,你得记住王老师教的书的内容,第二,你得练习书法。你必须正确漂亮地抄写单词。在王老师的指导下,你要自律,然后你要努力学习书法。三五年后,你会擅长用毛笔写字。这叫“幼稚功德”。第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类学者逐渐成为地道的学者。为了获得功名,他们必须走科研之路,他们才能有资格做官(尤其是穷人)。所以,这种读书人一生的主要精力,一定要放在文章的学习上,每天三篇(文论、谋略论、诗词赋)一定要有讲究,文字要写得正确,要方便、简单、实用。
虽然每天一定时间要练字,但目的是不让手生,有调节气质的作用。但也有不少文人,平日除了读书学习之外,在书法方面颇有天赋,久而久之成为文人书法家。但也有学者研究书法,勤于读书,但与文人书法家相比,总有几个层次的差别。说到底,这样的文人书是缺乏才华的。所以这类文人写的字,社会上一般称为文人字。
说实话,自古以来,书法作为一种知识,一种特殊的商品,一直受到世人的推崇和欢迎。即使文人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是纯粹的文人字,也有人因为佩服其学识而急于玩一把字。都说字里行间藏着“书卷气”,至今仍被世人喜欢和收藏。
清代的王志远,作为一位艺术教育家,曾说:“雅者书卷气,不可法,而不失雅,所谓文人之笔。”真的是这样吗?鉴于一位学者写的书法作品和字迹,我不这么认为,说这些字含有“书卷气”。有人做过测试,用文人书法家或专职书法家的作品列出几个文人角色,隐去姓名,供大家欣赏。很多人说书法家的字写得好,无论构图还是文笔,都有书法的精神。而对于文人角色,则表示“不怎么样”、“书法尚未入门”、“太多”等等,字里行间没有“书卷气”、“太多”。
所以,我认为世界上有“文气”“文气”这两个字,主要是因为我知道一个人是文人,有伟大的文名,内心是尊重他的文章和知识的,在情绪的影响下,他的身心只是属于“爱屋及乌”的。
不远处,比如马一浮(一代儒将)、胡适(安徽绩溪人,文学家、哲学家,提倡白话文,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吴组缃(安徽泾县现代作家,“红学”学者)、叶圣陶(教育家)等人的书法,尤其是书写幅度较大的,可以说这些人算得上是真正的文人人物。如果你知道,相反,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名字,你就不会被认可,被重视,甚至被鄙视。
然而,也有例外。一些学者写在纸上的字确实包含着强烈的“书卷气”和“文学情调”,如现代作家鲁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作家和音乐家李叔同(大师弘毅)、散文家和画家丰子恺、现代作家巴金、翻译家傅雷、现代著名学者和诗人谢无量等的书法作品。更多的时候是文章的写作,学者之间的书信往来,哪怕是掩名,读其文,察其言,评论其对历史、哲学、文学、音乐、艺术、建筑书法、书法理论等的见解。字里行间确实流露出“书卷气”,不怕隐去姓名,也会引起读者对作者学识的认同和尊重。
说到底,学人的字属于书法的本质书写,因为这类学人从不太在意对书法规则和笔画的追求,把字写得细致正确,笔画清晰,一笔一划,才是最终目的,所以不需要太在意书法。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