跬步徐行——我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思考
时间:2022-05-09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高度:2021年5G雄安(油画)230 340cm马家伟
2017年参加原文化部——中央美院“国家重大题材艺术创作研究班”。在众多话题中,我选择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主要话题。经过半年的构思,深层次的反复修改作文,确定了创作《唱响明天:打造千年雄安》,于2019年7月完成,历时两年左右。虽然我之前也完成过《卢沟桥1937》 《她:长征路上的女红军》 《港珠澳大桥》之类的主题创作,但是这次的创作体验和之前不一样。我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对画面的推敲和专家对作品的评价都是非常严谨和严格的,这让我体会到了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不易。经过4次深入雄安新区考察,写生,14次素描新理念,最终确定了现在这幅画的原型。
2021年完成了文化和旅游部新创作课题《高度:5G雄安》,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不忘你的倡议心继续前进3354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课题《信念:献给西路军女战士》,参与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的舞台多媒体视觉创作工作。
这些创作经历让我认识到,除了创作者的主观意图,还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意志因素在主题艺术创作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一是客观历史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这就要求画面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经得起考证和推敲;第二,专家的评价意见。这些指导意见引导我在创作思路的过程中思考更多的问题,兼顾很多内容。因此,处理好主题艺术创作中客观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需要一种兼顾两者的意识和能力,任何偏颇都可能导致问题。创作者首先需要对主题的准确解读和对核心概念的把握,然后需要发现和整理这个概念的典型意象,然后如何将典型意象组合成画面,从而进行艺术表现。这些问题不是简单描绘照片就能解决的,需要重要的改造。这种转化是由特定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特定的思维和行动来完成的,这也涉及到个人的风格和习惯。正如《马蒂斯论艺术》中的一段话所记录的:格特鲁德斯汀问马蒂斯,当他吃西红柿时,他是否会以艺术家的方式看待西红柿。马蒂斯回答说:“不,当我吃西红柿时,我像其他人一样看着它们。但是我画西红柿的时候,眼里的西红柿就会不一样了。”艺术家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于普通的视觉,需要意识层面的精神转化能力。
精神需要通过画面中的具体形式来体现,比如色彩,它本身就传达了一个概念。思考和设定历史画的色彩基调,不仅需要主观想象,还需要充分考虑历史的真实性。这个过程特别像我做博士论文的经历:首先,我们需要整理一份详细的问题学术史。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必须有大胆的“猜测”和推论,才会有新的“可能性”出现。其中,无论是“猜想”,还是新的“可能性”,都需要验证其合理性。在设定画面的色彩基调时,既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达到最强的艺术表现力,又要与现实有合理合法的契合。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最终决定用橙色调来表达《唱响明天:打造千年雄安》,以体现新时代劳动者的朝气与活力;《高度:5G雄安》以蓝绿色调表现,以体现雄安新区水城融合、绿色发展;《信念:献给西路军女战士》用几乎无色的低亮度颜色表现,以反映在那个艰苦的历史时期,被标记的军队的女战士的悲惨和坚定的性格。
创作过程是一个思考和工作的过程,让我脚踏实地的去认识和思考一些问题。首先,现实主义的力量和精神应该在于非观念和模式,这就需要艺术家在理解和解释主题时的“非模式”,即小说立意。它的前提是对生活的具体观察和对主题的深入理解,艺术家对个人创作语言的锤炼和提升不能满足于照片的描述。其次,我认为个体视觉意识和主流视觉理想并不绝对矛盾。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创作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自己、增加难度的过程:创作者不仅要面对艺术史中的经典,并从中寻找可能性的坐标,还要从一个时代,甚至整个历史、人类历史等更大的范畴中寻找主题的表达。在磨合的过程中,个人得到了锻炼。
(作者是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