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书以载道——书法学习感悟
时间:2020-06-05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古人以“文以载道”为创作原则。他们认为写作应该以道为基础,而不是以道为基础。汉字孕育了书法,这与汉字是一致的。书写源于古人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书法反映了作者的文化精神。刘熙载说:“笔墨以性情为基础。这本书的第一件事是给那些理性的、性的和情绪化的人。中国书法可以把书写提升到一个独立的艺术范畴,“书载道”的文化传统是非常重要的。在30多年的书法学习中,我逐渐认识到“书以道”是中国书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所以我梳理了自己的书法学习历程,并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
我从小就喜欢艺术。我四岁时开始研究柳琴。我六岁时加入了青岛少年宫国家管弦乐团,并与该乐团一起参加了许多国内外演出。学习柳琴的经验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巧合的是,当我14岁的时候,我从孙逸庆先生那里学会了汉字。李先生教唐杰、魏碑和“五字”写书法。他喜欢习之,比柳琴更感兴趣,所以他专攻书法。张先生年近90。他对古代和现代有透彻的了解,并且收藏了丰富的书籍。与当时的青岛书法家杨、叶伯泉、张舒羽、张淑年并称“世外桃源五老”。王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他的学术研究严谨。他试图告诉我们的门徒:“所有的诗歌和写作技巧都应该清楚他们的方式。如果一个人试图为自己扬名,他会给别人造成很大的伤害。他一再推迟学业,无法治愈。”有五六个学生听并练习。他们在房间里复制古代著名的海报。刘公权、颜真卿初学者;追至雍后,参与墓志铭碑刻,研究“二王”,参与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大量临摹,后受贾森先生的三位长辈指导。因此,他因其典雅的风格、素雅的美、浑厚而深刻的写作能力而受到同行的称赞。然而,我认为它的形状,却罕见它的神。为了进一步深造,我于1997年去北京参加了中国书法协会的高级书法培训班。我受张旭光、薛夫彬和顾亚龙等著名书法家的指导。我的书法技巧有了很大的进步。
书法艺术,如蚕吐丝、蜜蜂酿蜜,不可能一蹴而就。幸运的是,我已经在青岛市北区少年宫从事书法教学和培训22年了。结合工作需要,我广泛阅读古今名帖,经常带领学生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澳门、韩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交流学习经验。可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比专业更昂贵,尤其是比勤奋更昂贵。当时,我在青少年书法教学方面的成绩在山东省是数一数二的,对全国青少年的书法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培养了近7000名学生,并在全国各省市青少年书法比赛中多次获奖。100多名学生进入了美术和书法领域。曾获“青岛市优秀美术教育家”、“青岛市优秀教师”等称号。这种教学是互利的,在此期间,陈赓桥、何钟祥等著名专家经常出谋划策。个人书法创作能力日益提高。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专业展览中展出并获奖。
有句谚语:“先学后知不足。”告别了多年的传道、授业、解惑,现在转到画院后,我专心致志于书法创作,一边仔细阅读先贤的传记,一边思索他们的杰作,探索他们的精神历程。当夜幕降临,灯光昏暗时,我打开标语牌,写了一首长诗,润湿了墨水。我的心回到古代人,如王羲之,钟繇,颜真卿和苏东坡。我的心和他们一起飞翔,分享他们的快乐和悲伤,欣赏他们的崇高和伟大。古人说,“书如人”,指的是今天的书法。古人用“书”来体现道德修养,成为“大道”的载体。王羲之说:“如果你是一个学者,你就是一个神秘的表演者。如果你不是一个学者,你不能学习。”他还说,“书的精神必须与道家的原则相一致,与元的原则相融合。这七件宝物都是珍贵的,可以为所有的年龄理解。”中国书法所表达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书法的灵魂。如果我们只注重形式和视觉冲击,而忽视文化内涵,“书载道”的文化传统就不会存在,就会被降格为“形式上的纯艺术”。
“书以载道”是古人所希望的,我也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勉强地讨论它,以便给予建议。书法的方式涵盖了“精、神、神”。所谓“精确”应该是书写的笔墨技巧。没有笔墨技巧,书法的形式就无法精确。它怎么能携带“道”呢?气功先生曾在《论书札记》中指出,“例如,如果你熟悉一个笔画,那么它的每一个开始和结束都应该在一个准确的轨迹上。虽然台阶就像飞一样,但你不用担心会掉下来。幸运的是,那些因为不熟悉道路而跑得很快的人可以避免碰撞。”他补充道,“轨迹是准确的,当你写作时,你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我没有一支笔放在合适的地方。我觉得它像凤凰一样飞翔。人们认为这很混乱。”所谓“气”是书法作品的气质,是作者的文化内涵在书法作品中的体现。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追溯其根源,他们仍然离不开他们的传统。一切众生平等的慈悲、天人合一的哲学自然观、“仁、义、礼、智、信、忠、孝、敬、容、勇、服”的儒家风格都可以成为书法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气质。我最欣赏的中国文化气质是从古代继承下来的气节,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气节。只有当一个人懂得如何培养健康的趋势,他才能在写作中变得充满活力和诚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谓“神”是书法作品所宣扬的精神核心。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于人文精神。周敦颐说“文以载道”。“书载道”与“文载道”的本质是一致的。书法和书写是内外兼修的。刘熙载有一句话:“笔墨以性情为准。这本书的第一件事是给那些理性的、性的和情绪化的人。《兰亭集序》《祭侄稿》010《寒食帖》等名帖都是“书”与“道”和谐统一的作品,实现了写作艺术与文学内涵的高度统一。没有明确的法律。只有通过长期的培养,经历,思想,技巧和其他方面的培养,感情和情感才能通过浓墨重彩和正反点画流畅地流露出来。
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强调仪式和音乐是教育的基础。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书载道”与“文载道”有着相同的本质要求。人文精神是中国书法的灵魂。强调“书以载道”实际上是强调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当然,人们强调文化传统不应过时。当代人必须学习书法,并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背景下解读它。只有研究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演变,作品的创作才能体现出有序的继承性和个性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