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书画文人化传统的审美力量——梁永琳书画之我见
时间:2022-06-15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52
如今艺术创作分工日益细化,但我还是愿意用一种老眼光来看待中国书画。无论有多少理由要求我们承认当代中国书画今非昔比,我依然固执地坚持,今天的中国书画依然是中国传统书画的延续。优秀的当代书画仍然具有传统书画的文人传统,仍然具有从观念到精神,从形式到笔墨的强大审美力量。
于是,我开始关注当代书画界,从作品本身探索当代书画创作的新与旧、高与低、厚与薄,然后关注那些有文化背景、有历史眼光、有艺术气质的画家。我看到了著名的非专业画家梁永林,他的书画作品让我大开眼界。
梁永林从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加入《人民日报》,开始了她的副刊编辑生涯。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他用自己的文章投身其中,见证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成为这个时代的知识精英。我先闻其声,后见其墨。21世纪初,我在一些重要的书法展上看到过他的书法作品,篆书和草书。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发展了当代书法的审美魅力,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好评。
梁永林读书弱,青年时代有文化理想。写作、绘画、阅读伴随着他的成长。直到大学毕业,成为中国新一代副刊作家,他依然保持着发帖看图的习惯。随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书画展频繁,审美需求强烈,形成了当代书法创作、欣赏和收藏的热潮。梁永林有前期的储备,他自然融入其中,成为当代书画黄金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侧身一看,看到了梁永林矫健的身影。他敢于承认书画创作的得失,以扎实的传统技艺进行创作,参加各种书画展,举办个人书画展,奖励新人,扶持后辈,为当代书画创作的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梁永林是我眼中的亮点,我一直在关注他的书画创作。他是学者,是画家,也是书法家,文化身份复杂,值得一说。他的篆书刻有西周金文,线条精炼流畅。他的隶书植根于韩立,并受到清朝人的启发。他有优美的姿势。他的草书脱俗秀丽,师法晋人,又吸收唐宋韵味。梁永林对不同的书法风格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发现。草书最能代表他的书法创作水平。他的草书以篆书为基础,所以充满了活力和墨韵。
看梁永林的草书,看得出他用独特的眼光审视书法史,用艺术的眼光评判书法作品。他把技巧作为推动书法创作的动力,他用生命的感觉来建构书法的魅力。所以他不同于在竞争激烈的书法体系中搏击的书法家,他的作品有个性,有个性特色,有文化趣味。此外,他对笔墨的掌握,笔法的质朴灵动,笔法的变化与惊喜,文字的精神指向,都使他书法作品的细微暗示和情感表达特别清晰。这一切都与梁永林丰富的艺术修养有关。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谢云不止一次地重复着古人的教导:——笔在墨之前。他肯定了梁永林的书法,曾在赠给梁永林的一首诗中写道:“得一锦,加一落款,墨清珠润,令人怀古。韩遗读,玉版传。”
现在的梁永林渐渐远离文坛。然而,作为一个
梁永林的画笔法和意境都很丰富。远处有几座山峰,茅屋用竹子装饰,一片静谧的湖水倒映着几棵枫树。清冷如霜,山石分明是文人心目中的精神家园。我注意到他笔下的那棵树,《蓝目》年的那棵树,鹤立鸡群,微微倾斜,却是艰难生活的写照。103010树生长在岸边,沐浴在风中,不屈不挠。103010的树健壮,蓬勃,充满活力。103010的枯树苍凉而孤独,也不乏勇气和倔强。这些树木伴随着山间小路和茅舍亭台而生长,但由于构图形式的不同,呈现出多样的视觉特征。这里的山、树、亭、水,显然是梁永林精神慰藉的家园。这些风景超越了时间和地域,它们走过了梁永林的人生历程,成为问自己、问世界的落脚点。文人画有另一面。作为有着丰富深刻人生经历的新一代文人,梁永林的绘画自然回归精神世界。他有很多话要说,但他不想说。他把阴郁的笔墨变成了其他的文字。他把心中的话留给了画中的山、树、石头、水和小屋。换句话说,他的画在诉说他想说的话。
欣赏梁永林的画,我想起清代云南天《山乡秋色图》中的一段话:“深林葱茏,一中央溪亭。千崖飞瀑泉,底下雷鸣,常似风雨,隐约可闻。中式蒸味,以五色为目标,欲坠人衣。很容易叫黄黄澍子一起游到这里来,拾绿挥白云,就不用嫉妒姑姑一头扎进水里,然后欢天喜地地忘了这个世界。”人生旅途漫长,自然向往这种风景。对于文人来说,这里应该是真正的世外桃源,是放置文人心灵的地方。
中国美术史上清晰可见的文人画线条,如今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绘画跑出了当代绘画圈,越来越程式化、系统化,当然也会有概念化的倾向。但在艺术创作中,一定要强调文化传统深厚的多元化文人画,以个性化、抒情性、思想性的特殊笔墨,突出一个时代、一个人的主体意识和生活情趣,势必引起当代观众和读者的共鸣。
作为当代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梁永林的修养和人格修养为他的书画作品注入了深刻的精神内涵,值得我们深思和回味。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