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经典美术作品,你可记得否?
时间:2022-06-08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近日,“人教社小学课本插画事件”引起热议。
我记得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提出了“推动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的观点。他认为教科书的经典性决定了文化的高度和时代创造的价值,希望通过美育的力量来树立中小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多年以后,也许我们已经记不清文字了,但那些经典的插画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可以说,教材从版式、插图、字体应用到装帧设计,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时代的审美变革。
1932年,上海明凯书店出版了一套《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先生书写,丰子恺先生绘画。两人联手。当时,叶圣陶先生在明凯书店担任编辑,负责出版和审查小学生的教科书和阅读材料。这套《开明国语课本》的课文很多都是他写的,剩下的都是叶老师再创作的,包括散文、童话、儿歌、儿戏、应用文等。现在的教材很多课文都是继承那个时候的,比如《小小的船》,《瀑布》等等。
这本书的插图是丰子恺先生画的。插画与内容风格一致,画面生动,充满生活情趣。一个是大作家,一个是大画家,堪称教材领域的“顶配”。图文并茂,孩子看得懂。
潘鹤的雕塑《语文》也在人教版1988年出版的小学《艰苦岁月》第六册教材中找到。这也是为数不多的入选小学课本的雕塑,影响了几代人。作品通过吹长笛的老军人和依偎在身旁聆听的小军人的造型,成功地展现了艰苦岁月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创作前,潘鹤查阅了大量史料,走访了许多地区和重要人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把思想主题放入海南游击队退守木瑞山的故事中。当时100多名游击战士被敌人围困在木瑞山上,弹药告罄。每天,他们不得不吃野生水果和蔬菜,用树叶和树皮做衣服,与疾病作斗争。就这样,他们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了整整一年,最后只有20名战士得救。
据广东美术馆馆长王少强介绍,潘鹤起初试图用油画的方式来表达,但他很快发现这个主题很难概括革命时代的典型精神,于是他将想法集中在一位在痛苦中自得其乐的老兵身上。
潘鹤了解到,这个老战士喜欢讲故事,爱笑爱笑,在大家情绪低落的时候用歌声鼓励战友。受其乐观性格的启发,潘鹤脑海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老士兵吹笛子是为了振奋年轻士兵的精神,悠扬的笛声让年轻士兵忘记了眼前的困境.结果,作品最终从原本想象的20多个人物变成了两个人,从油画变成了雕塑,经过层层构思和修改,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艰苦岁月》。
另外,你还记得小学课本上那些经典的插图吗?
谭磊《飞夺泸定桥》再现长征精神,与困难英勇斗争;詹建军,《狼牙山五壮士》,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他深入狼牙山进行调查,还走访了当年跳崖的幸存者葛振林;103010中的插图来自杜滋龄《为人民服务》;《张思德同志》由冯晓和宋仁绘制,是《白求恩》文章中的插图;还有姜《纪念白求恩》、《杜甫像》、《武松打虎》等。
今天的美育应该通过教科书来实现,不仅要用文字来写,还要用图像来写。现在的孩子虽然生活在图像时代,有很多动画片和玩具,但是课本才是他们最重要的“宝贝”。只有好的教材、好的老师、好的教学方法,“三好”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