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传播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育活力
时间:2022-06-08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世代相传和口头传播形成的活的文化遗产。它以人为核心载体,映射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展现了人们的品格修养和人生追求,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在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大多以文艺美学的形式存在,具有良好的审美性,这也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审美价值。
传播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交往进行的,在交往中,个人可以参与社会意识,分享人类智慧和精神财富,成为特定文化的传承者。在传统传播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美育价值的开发受到限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除物质文化遗产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文化遗产的总和,涵盖范围极其广泛,对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传统的学徒制、作坊制传承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仅限于稳固的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影响范围有限,传播效果有限。此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起源于农耕社会,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其发展逐渐与现代社会形态不匹配,开始远离大众生活,呈现出弱化和萎缩的状态,自身传播力不足。今天,在由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新媒体、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构成的数字世界中,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活力。数字收藏与存储、场景还原、数字展示、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也有助于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育中的作用,更大程度地激发其美育活力。
传播渠道多样化,审美元素丰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人为传播主体的限制和传播的时空壁垒被打破,固若金汤的传统传播模式被改变,形成了基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与网络视频、AR、VR等数字新技术相结合的立体传播、动态传播和“指尖”传播渠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全方位参与到现代美学的洪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民对生产知识、生活经验和生活理想的总结的物化呈现,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本土审美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存在和生活,在物质、行为、情感上具有多重审美意义。如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具有物质形态的美感,其使用与特定的民俗或节日场景相联系,体现行为之美;同时,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表现了祈求吉祥、驱邪避邪的情感美。如屈原故里的端午习俗,将传统端午习俗中驱除疫病瘟疫的内容与纪念屈原的活动相结合,包括设坛祭拜、游河、赛龙舟、粽子送爱、村中“大闹晚归”等程序。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
在全球一体化、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人类的审美活动逐渐日常化、日常化,各种新兴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审美元素也呈现出快节奏、娱乐化、碎片化的趋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技术进入现代审美视野,有助于现代社会文化供给坚守传统优秀审美深度,丰富精神世界
表达的新鲜感可以激发创造力。在数字化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积极融合新媒体、新技术,跨媒介改造其原生态形态,再造新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科学和艺术的双重创造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多实用功能都隐藏着科学原理,比如宜兴紫砂陶器的制作技艺,就是古人对材料学探索的结果。董的木构建筑技艺,整个建筑凿穿孔洞,梁与拱、柱之间用榫卯连接,无一钉,体现了古代工匠对力学的掌握;苗族的蜡染工艺,靛蓝是用兰草做的,红色一般是用茜草根做的,黄色是用栀子做的,是少数民族祖先提取植物染料的经验总结。这些都是美育所倡导的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和审美创造力培养的直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和传播过程,无疑是一个激发审美创造力的过程。2017年,光明。com联合斗鱼、咪咕等直播平台推出《致非遗敬匠心》节目,让网友通过直播近距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强年画制作了动画片《年画中的传奇》。这些数字小说的传播形式极大地增强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艺术魅力。
传播方式的深化与文化认同的凝聚。在数字时代,信息接收者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很多情况下,信息接受者不仅可以直接与传播者进行交流,还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信息传播也从单一的传递变成了双向的动态旋转。此外,数字技术也拉近了信息与公众的距离。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平台,信息传播更加方便简单;个人定制和大数据分析,让信息传播更个性化,受众更精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传统民间生产需求的产物,在长期循环运作中形成了以恒常不变为主题的生活美学。它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一定的教育理念,也成为传统社会对普通人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不同于古代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审美形态,而是下层社会最真实的审美表达,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最广泛的群体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基因。在传播方式深化的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具有贴近普通大众的天然优势,能够凝聚最广大社会群体的审美共识,有助于构建民族文化自我认同和相互认同,承担全民审美教育。
的重要职能。尤其对于高校美育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深入传播将进一步推动“非遗进校园”与“学生入田野”相结合,构筑起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一体化的美育路径。(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本文系苏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项目成果)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