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须融入时代、见诸生活
时间:2022-06-03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北京京和文化旅游发展研究院供图于丹吉祥讲堂
“我们从文物保护走向了文化遗产保护,保护范围大大扩大了,”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在精河讲堂第一讲上说。
单霁翔认为,过去文物保护更注重文化元素的保护,而文化遗产保护强调文化元素和自然元素生成的文化景观的保护。从静态到活态,从古代到现代,从单一保护到整体保护,传统民居、工业遗产、非遗民俗正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发展的关系也更加紧密。“文化遗产保护不应该局限,必须融入时代,在生活中看到。”
“让考古遗址变得像公园一样美丽”的提议正在成为现实。说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单霁翔如数家珍:1961年,大明宫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产保护与地方建设出现矛盾。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后,不仅遗产本体申遗成功,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数字博物馆已经建成,各种文化活动受到当地居民和游客的青睐。此外,良渚遗址公园、安吉生态博物馆、首钢工业遗址公园等大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凸显了文化在城乡建设中的力量。
“如今,文化遗产保护不再是政府和文物部门的专利。”单霁翔指出,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了更好的挖掘和展示,文化遗产“有尊严”,公众对遗产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化,公众了解、参与和监督相关工作的途径不断拓展,文化力量不断反哺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良性互动生态正在形成。
以他在贵州黎平县地坪乡抢修于风大桥为例。面对滚滚的洪水,当地的侗族小伙不顾生命危险跳入水中,尽最大努力打捞大桥的构件。从上游到下游,沿线村民纷纷投入到组件的抢救中。最后,在政府的有序组织下,于风大桥得以重建。风桥是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文化传承与人民生活和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文化遗产属于大众,保护的成果也应该全民共享。单霁翔认为,只有把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托付给亿万人民,才能产生最大的合力。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单霁翔表示,博物馆的数字化应用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起初,为了缓解参观人数过多的问题,故宫博物院开始进行网上展览等数字化尝试。如今,故宫186万件/套文物已全部实时搜索完毕。数字化呈现不仅让大量文化藏品“上云”,也有助于提升当下青年群体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单霁翔还表示,在疫情的持续影响下,很多博物馆的数字化实践逐渐让更多人适应和习惯了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和新技术的应用。
北京文化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周帆教授在对话中回应了单霁翔的观点。他说,数字技术逐渐成为新常态下文化遗产活化创新的新动能。拥抱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让文化遗产永葆青春,让文化故事传之于世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