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习武:手伴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2-05-31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前阵子,伴随着冬奥会的旋风,“冰墩”遍布全国,紧俏如宝,一墩难求。近年来,“冰盾盾”等手办手工艺品包裹在网络经济的洪流中,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美好音符和无限光彩,在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消费者中屡屡创造商业奇迹。这种现象可以视为文化消费领域的一种新趋势。有人把这些手工艺品命名为“万超”,很贴切。
追溯前世,手伴有不同的称谓,不同的应用场合,但今天的手伴和古代的“偶雕”、“兽雕”其实是同类,只是称呼不同而已。
我国考古发掘发现的最早的陶俑是8000多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俑头,出土于河南省密县鹅沟北岗。这里出土的其他陶制品还有陶猪、陶羊等。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还未能完全弄清这些陶俑的真正功能。如果单纯说它们是早期人类的“手伴”,可能是错误的,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一些晚于裴立刚时期的文化遗址也发现了用泥土制成的人体和动物造型。圆形雕塑、陶鸟、陶兽等的头像。Xi安半坡遗址、庙底沟遗址和甘肃礼县高寺头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可称为中国早期木偶或动物雕塑的起源,距今5000至6000年。
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下层出土的一件约6000年前的陶俑,与北方文化遗址在时空上是一致的,高约4.8厘米,另一件陶俑头高4.5厘米。二楼出土的陶头距今约5200年,高度仅4厘米左右。这些造型小巧、造型自然、大小刚好适合手的陶瓷雕像,被称为早期人类的“手伴”,比“俑”更形象、更贴切。
1980年,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二层出土的陶俑,属于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雕像为男性,身高6.5cm,胸腹隆起,臀部上翘,腹部下生殖器突出。原始生殖崇拜的意图非常明显。1982年,辽宁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小型妇女陶塑,展示了一个妇女怀孕后的姿势。在妻子的肚皮下,她依然保持着人体的节奏和韵律,表现出一个女人的母性之美。此外,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滦平县后台子遗址雕刻的孕妇石像,准确而娴熟地刻画了女性分娩前的神圣状态。有人称之为中国最早的金星图像。
上述几种早期人像雕塑,虽然材质、地域、时代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通过造型意象表达了原始先民对生存繁衍的自然追求。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拉开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以追求社会和家庭繁衍为雕塑表现主题的序幕,以后的各种“手伴”和大大小小的雕塑也基本上保持了这个主题。
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玉器、后来的青铜器和更早的陶器成为东方文明早期的一个特殊现象。特别是商周时期,玉人和动物雕塑的尺寸都很合适。目前考古发现的商周时期的玉器人物和动物,一般都在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之间,这显然是古人最看重的喜爱。
在玉器大行其道之时,陶塑从战国到汉代进一步辉煌。
大量出土的人兽俑证明,当时不仅活着的贵族拥有“人偶”以获得精神满足,死去的贵族也有大量的“偶塑”和“兽塑”陪葬。最令世人震惊的当然是秦始皇兵马俑阵。这些陶俑如果直接称为“手伴”自然不准确,但它们始终是秦始皇的身心伴侣。让我们称他们为豪华v
汉代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鼎盛时期。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成都博物馆的说唱俑和歌舞俑,证明了此时雕塑艺术的创造力和感染力是无与伦比的。从雕塑材料来看,汉代雕塑有金、银、铜、木、牙、玉等。这时,玉雕,如玉虎、玉猪、玉牛、玉羊等。形象逼真,大小可爱,堪称最佳手伴。更有甚者,为死者制作的动物玉被称为“玉握”,其造型多为可爱的猪形。称之为死者的“手伴”非常贴切。
到了唐代以后,考古上可以列为“手伴”而代代相传的器物就更多了。而且文献也有故事描述。
103010:“珙县的陶工多为瓷俑,名为卢鸿渐,买几十个茶具得一个鸿渐,城里人很难倒。”这是唐代人用鲁豫像做“手伴”的真实记述。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其他博物馆收藏的陆羽雕像证明了这一点。
说到造人祈福或寄托感情,宋代高成《唐国史补注》卷10也记载:“自黄帝臣退左,帝升天,木雕帝形,引诸侯朝之。”103010上写着“范蠡,勾践越多,雪中送炭之耻。那就是乘船渡过五湖,横渡王思。就是让一个好的工人铸金,像范蠡一样,坐在一边,没日没夜地讨论政治。”这两种说法大体上类似于唐代人塑造陆羽形象的心理动机。除了纪念意义之外,它们还旨在保护国家治理的偏差。
从唐代到宋代再到明清,最流行的“手伴”是“七夕罗”,每年七夕前后用于乞讨技巧。
唐代段《事物纪原》:“有王家老铁石,有齐。”
丧一岁子,漆之如睺磨罗,每盆供日出之。”这是唐代七夕节人们供睺磨罗的较早记述。唐薛能有诗:“芙蓉殿上中元日,水拍银盘弄化生。”这里所谓的化生,即“无而化有”。言指妇女于七夕借浮于水中蜡质婴儿祈求生育。睺磨罗原本是佛教中的化生像。既然能化生出儿子,也就难怪后来睺磨罗越来越流行了。
《东京梦华录》《岁时广记》《老学庵笔记》等书,都记述有宋时七夕开封城内多处售卖睺磨罗(又称磨喝乐)的盛况。说是当时“磨喝乐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土庶为时物追陪。”此见,北宋人当时追“磨喝乐”尤如今人追“冰墩墩”一样,不分贫富贵贱,人人争而得之。
睺磨罗流行之况,有人曾写词戏谑:“天上佳期。九衢灯月交辉。摩睺孩儿,斗巧争奇。戴短檐珠子帽,披小缕金衣。嗔眉生眼,百般地敛手相宜。转睛底、工夫不少,引得人爱后如痴。快输钱,须要撲,不问归迟。归来猛醒,争如我活的孩儿。”这词中说得明了,在外面费劲弄个泥孩儿,到家来一看,还是自家孩儿更可人。
明清以至近代,以乞巧为主题的各类“手伴”的流行,一直未曾停止。德化、景德镇、磁州等烧制的各类“偶塑”样器,很大一部分是七夕乞巧用的睺磨罗。作其他用途的手伴物自然也多了起来。以晚清曾龙升等人为代表的“手伴”雕塑家成为当时瓷雕艺术的一个流派。
至于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产生的那些革命题材的红色手伴,则是另一道值得关注的艺术风景。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