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华纳艺术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崇高之爱 追寻至美


    时间:2022-05-31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在清华大学礼堂的西侧,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花岗岩雕像。这是弯腰坐着的闻一多先生。雕像中的闻一多目光深邃,凝视远方。他的名言镌刻在他身后的黑色大理石墙上:“诗人的主要才能是爱他的国家和人民。”

    闻一多集清华人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于一身,作为现代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诗人、学者和奉献者而被世人铭记。他的诗《七子之歌》在澳门回归当天在中国传唱。他的诗集《红烛》以激荡的情感开启了一代诗风。但他的艺术才华鲜为人知。事实上,闻一多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始终徘徊在文学与艺术之间,并将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实秋曾形容闻一多的作品是“一根头发开出无数朵五彩缤纷的花”。

    交了火,精神不朽。最近,清华大学美术馆举办了闻一多和文作品展,题为《红烛颂》。闻一多的素描水彩画、装帧设计、书法篆刻、照片信、文的绘画作品共260多组(件),充分展示了闻一多和文的艺术才华。展览的主题设计特别选取了以红色和灰色为主的色彩背景,正是出自闻一多在《红烛》《一滴泪,灰色与走神》中的情感表达,照亮了前方的路。展览总策划、清华大学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表示,“希望观众能够欣赏他们的艺术作品,思考他们的审美价值,感受他们的精神魅力,以全新的视角,了解和铭记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学人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重塑中华民族崇高精神价值所作的不懈努力。”

    在艺术中注入生命灵韵

    闻一多的人生是从美术开始的。

    1912年夏,13岁的闻一多考入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随即在绘画课上展示了自己特殊的艺术才华。闻一多创作的炭笔和水彩画经常被展示在学校的公告栏和绘画教室里。清华开学前聘请的美国老师斯塔尔评价他的“水彩风景画,善于表现阳光,有明亮的阳光景象”。好朋友梁实秋在《谈闻一多》一文中提到,闻一多的画课很优秀,他一直以自己在涂鸦中的画为耻。

    1919年9月,闻一多、杨廷宝、方来发起清华美术社,组织绘画实践,讨论艺术理论。1920年10月,闻一多在《清华周刊》发表了《征求艺术专门的同业者底呼声》的长文,提出艺术可以“增进人类之间的友谊”,“提高社会的层次”,是改造社会的根本途径。这是他用艺术改造社会的决心宣言,同年12月,闻一多、蒲雪峰、梁思成发起成立“研究文学、音乐和各种具象艺术”(希腊神话中缪斯女神的音译)的组织美斯。《美司斯宣言》他们“相信艺术可以提升、深化、滋养、美化我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做实验”。1921年11月,他与梁实秋、顾毓琇等人一起创建清华文学社,从事新文学创作和评论。梁实秋说:“我写诗的时候,尽我所能写诗。当我学习的时候,我尽力去学习.我专心艺术,把生活当艺术。”

    如果说闻一多通过清华校园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美学知识和实践经验,那么他的海外求学经历和生活经历,不仅赋予了闻一多更广阔的国际文化视野,也为他日后的爱国民主运动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1922年夏,闻一多在老师斯塔尔的鼓励下,前往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西方艺术。在芝加哥美院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闻一多成绩斐然,成绩优异。在学校发的一张成绩单上,可以看到“生物素描、静物素描、刻字、艺术概论、透视画、设计、构图、研究等课程”。闻一多考了22个优,5个良。同时被学校授予“最佳荣誉奖”。

    此后,闻一多先后进入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继续深造。可惜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时创作的画没有流传下来。据在美国留学的梁实秋说,闻一多喜欢西班牙画家贝拉斯克斯和荷兰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强烈的明暗对比、动感的节奏、鲜艳的色彩、巴洛克风格、印象派的光影效果,这些在闻一多后期的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然而,在异乡留学的生活总是艰难而压抑的。闻一多随时面临的陌生语言、不同的生活环境、种族歧视,都让他饱受思乡之苦。他对故土的向往从未停止:“我在想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植被,中国的鸟兽,中国的房子3354个中国人。”这种心境集中体现在他的诗集《红烛》中,从而奠定了闻一多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展览的学术主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水天中说:“在谈到当时的文人时,他的同时代人都认为‘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当时从研究西方文学转向中国文学的唯一成功人士’。事实上,闻一多也是一个从西方艺术转入中国艺术的成功人士,接过造型艺术和诗歌文学的领地,贯穿着对东西方文化的追求,从艺术形式之美飞跃到灵魂内涵之美。这成为闻一多独特的人生魅力。”

    yle="text-indent:2em;">做艺术的宣道者

    “我希望的是做一个艺术的宣道者,不是艺术的创造者”, 22个字道出了闻一多心底的声音。1925年,闻一多提前踏上了归国的道路,在他众多的书籍装帧艺术创作中,更能看到“做一个艺术宣道者”的任重而道远。

    在为梁实秋的论文集《浪漫的与古典的》设计封面时,闻一多不拘陈法,设计的封面别具匠心:以浅棕色的阳刻“浪漫”印文、阴刻“古典”印文,构成形式别致、色彩鲜明的图案,与梁实秋自题的书名互为映衬,古朴大方,新颖醒目,体现了闻一多求新求变的美学追求。而在设计徐志摩生前最后一本诗集《猛虎集》封面时,闻一多将中国传统笔墨与西方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融为一体,以深赭黄色为底,通过简洁遒劲的写意横线,用浓墨铺排出虎纹的苍莽意象,显现出猛虎凶狠威严的咄咄逼人的气势,画面简洁但气势磅礴,极富中国情趣,兼具现代意味。而若将封面和封底摊开,整本书又恰似一张令人震慑的虎皮。这种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堪称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书籍装帧的成功范例,集中体现了闻一多的设计理念。

    闻一多曾说:“美的封面可以辅助美育。美的封面可以传播美术。”他强调封面设计“须与本书内容有连属的或象征的意义。不宜过于繁缛。”这些理念从他为《玉君》《玛丽·玛丽》《红烛》《新月》等设计的封面和为潘光旦的著作《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所作的插图中都可见一斑。这些优秀的设计不仅诚实地反映了原作的内容,同时也从视觉画面上带给人们冲击,起到文艺传播的重要作用。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闻一多随清华大学南迁长沙,旋又参加“湘黔滇旅行团”徒步从长沙到昆明,跋涉68天,尽管旅途中经历了许多艰难与困苦,但是也让闻一多收获颇丰,留下了50多张珍贵写生,成为闻一多文艺创作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些精彩的作品被悬挂在此次展览的首个篇章中,还原出烽火硝烟环境下最为纯粹、澄净的方寸艺术天地。许多尺幅不大的铅笔速写,描绘了沿途的奇险风光、原生态的村落民居,有的则是旅途中小憩时随手记录下来的瞬间小景;无论是逸笔草草,还是精谨结实,这些作品都体现着画家不俗的造型功底和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

    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艰苦岁月里,闻一多一度也成为“手工业劳动者”,挂牌治印贴补家用,这也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闻一多对古文字有着深厚研究,加之专攻美术,自然能够得心应手地构思印章的线条和布局,他尤为擅长刻钟鼎文。“一向心宽”是对老友朱自清的慰藉,“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是与战友吴晗的共勉。闻一多曾与华罗庚“隔帘而居”,1944年为他刻印,边款诙谐:“不算寒伧,也不阔绰,陋于牙章,雅于木戳,若在战前,不值两角。”抗战胜利后,学生黄海和陈幼珍前来辞行,闻一多为其题词“君子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按下印章“叛徒”。这一年,闻一多以“叛徒”之姿走出书斋,从“何妨一下楼主人”变成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他笔下的刻刀就像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暂时寄托了自己斗志中的激情。

    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闻一多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他握拳宣誓:“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5时,几声枪响后,闻一多倒在西仓坡离家一步之遥的地方。“他有一枚未完成的印章,刚设计好字体,还没动手刻。印面是五个字:其愚不可及。”闻一多之孙闻丹青说,在黎明前的至暗时刻,闻一多以此枚“自励章”表白心志。


    对崇高与壮美的求索

    展厅中,一幅由闻一多之子、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闻立鹏绘制的《红烛颂》颇为引人注目。画面中,闻一多的伟岸形象和他身旁燃烧的红烛并置,漫山遍野的红烛染红了大地,映衬出闻一多坚如磐石的身影。谈及这件饱含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与追忆的作品,闻立鹏说:“自开始学画的那一天起,我就盼望着有朝一日用自己的画笔来表现父亲崇高而亲切的形象。父亲的人格力量一辈子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他于我是一种永恒的精神指引,我也一直试图用画笔传承父亲对美、对崇高、对英雄主义的追求。”《红烛颂》问世以后,人们不但在想到闻立鹏时必然想到这幅画,人们在想到闻一多的时候也往往想到这幅画。这对于作为画家的闻立鹏和作为诗人之子的闻立鹏,都是难以替代的成功与慰藉。

    艺术不仅滋养塑造了闻一多伟大的精神品格,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对子女的教育中。他的儿女不仅品格高尚,学有所成,并且多才多艺。三子闻立鹏更是深受父亲影响,从事油画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是闻一多艺术主张和人格力量的直接继承者,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的优秀代表。此次展览的后半部分集中展现了闻立鹏为父亲创作的系列肖像油画,以及其在30余年中绘制的风景作品。从峰岳的雄伟、岩石的坚洁到森林的邃密,在这些色彩饱满、对比强烈并且融入了综合材料的画面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万千拼搏的生命力。

    “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闻立鹏继承了父辈对崇高、对英雄主义的追求,这种追求因特殊的历史遭遇而增加了深沉凝重的感情色彩。在东寻西找、上下求索中,他越来越领悟到,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理性与感性之诸多对立的因素,创造崇高、壮美的意境,显然是理想的艺术境界。”水天中说,从闻一多到闻立鹏,这既让我们想起中国历来所称颂的“根深叶茂”“薪尽火传”等理想精神,又让我们体验到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成长的水木清华具有多么深厚的文化沃土。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部主任徐虹表示:“展示闻氏父子的艺术作品是具有‘生命性’的,它体现了中国现代文人在继承和发展文学艺术方面,开放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闻一多、闻立鹏父子以他们的艺术和生命实践,对这一古训做了贴切、酣畅、崇高的回答,红烛的光亮正映照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正是在这一点上,闻一多的诗歌和闻立鹏的绘画在中国现代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深远意义。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高仿字画收藏误区:有地位有名气的画家作品不一定值钱
    高仿字画收藏误区:有地位有名气的
      “名利双收,作品未必有价值”  记者:有谁喜欢大量消费仿书画呢?  吴为超:大致有四种:企业家、收藏家、商业捐赠者和少数白领。一般来说,有实力的企业家和资

    -----2021-08-28

    复制市场坎坷发展
    复制市场坎坷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艺术复制市场被激活并启动。流行艺术产品将数字技术引入古代书画仿真制作领域。每个复制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临摹一幅很难临摹的画大约需要一

    -----2019-12-28

    水墨画所体现的艺术方向
    水墨画所体现的艺术方向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中国画的造型意义在图像时代没有太大的价值。如果一幅国画想要表达社会问题,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表达。如果不得不直接使用水墨,主要原因是它直接延续了

    -----2019-12-28

    拍卖名人书信会触犯书画家的权益吗?
    拍卖名人书信会触犯书画家的权益
      据报道,一年前,一起名人寄信侵犯隐私权的事件引起了持续关注。这源于北京中国国际贸易盛嘉拍卖有限公司于2013年6月22日在北京举办一场名为“亦收藏”—&m

    -----2019-12-25

    高仿字画的魅力在于物美价廉
    高仿字画的魅力在于物美价廉
      长期以来,高仿书画因其质优价廉而受到众多书画爱好者的关注。高仿的书法和绘画也是许多相互馈赠的首选。为什么高仿书法和绘画如此受欢迎?让我们一个一个来:  首先,高仿

    -----2019-12-21

    收藏书画要具备那两个方面的能力
    收藏书画要具备那两个方面的能力
      书画收藏是很有学问的。为了满足精华的需求,收藏者必须具备两种能力。  一是要有欣赏书画的能力。从古至今,这种能力都是一个成功的收藏家必备的素质。欣赏能力主要来自

    -----2019-12-19

    收藏沾有“官气”的书画应三思而后行
    收藏沾有“官气”的书画应三思而
      收藏书画的首选是名人的作品。这对每个收藏家来说都是一个明确的做法,有些人也理解名人效应。因此,当收集字画,他们特别注意的总统艺术学院,艺术协会、书法协会的主席,总

    -----2019-12-19

    一幅好的作品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
    一幅好的作品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
      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一般来说,一部好的作品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 工作必须有个性。如果你没有个性,你就不能谈论风格。如果你总是跟随别人,你将一事无成  不创

    -----2019-12-17

    中国传统书画步入老年期了吗?
    中国传统书画步入老年期了吗?
      之前甘肃书画院曾在兰州金城盆景公园举办了书画展。这次书画展展出了100幅书画作品。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有很多人在读书和画展,但是年轻人很少。基本上,老年人是来参观书

    -----2019-12-16

    一幅好画必须具备四方面条件
    一幅好画必须具备四方面条件
      一幅好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它才能真正存在于艺术史中。要做好一幅画,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我们需要具备四个条件。  首先,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必须有特殊的情感,表达特殊的情感

    -----2019-12-13

    别让书画艺术成为权力下的玩物
    别让书画艺术成为权力下的玩物
      古时候,提起名人书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文人墨客。这些有才华的书画名人大多是因其才华和作品而达到一定艺术水平的名人。如王羲之、汤伯虎的书画作品,因其艺术造诣之高,成为

    -----2019-12-11

    诗书画的结合能触动灵魂
    诗书画的结合能触动灵魂
      中国书法从象形到抽象,从实用到诗情画意,都具有当代艺术的特点,笔触和姿态成为书画家毕生的追求。这也是书法线条美的概括。它有一个连贯的氛围,拍下所有事物的图像,并移动它

    -----2019-12-10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