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坚:在鞋底下有多少泥土 就说明你对艺术的情感有多深
时间:2022-05-25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2022年是中意建交52周年,也是中意文化旅游年。“图式与超越——陈建与朱塞佩莫迪卡双年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举办的。5月14日,陈建水彩艺术研讨会在浙江美术馆举行,聆听这位青岛艺术家的声音,他对绘画和艺术的态度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罗先岳、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美术馆馆长应金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艺术报》总编辑杨力、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艺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水彩协会主席周、 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原院长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原总编辑、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潘荣,水彩画家郭连勋、王辉,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徐明辉、翟水良,秘书处成员于志新、许、陈、主要作者、魏奔、罗、宋伟峰、朱哲,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水彩专业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周认为以独特的东方情感诗意地表达了他心中的海,他的作品是一种心灵与自然的对话。他对人、对风景、对事物的敬畏,可以内化物体,再造视觉形象。认为杨大伟的艺术创作看似平静,实则暗藏波澜,他所表达的更多的是对象在他心中的内在空间,使人体感受到一种特殊厚度的生命肌理。在罗先岳看来,陈建在寻找回归东方文化意义的道路,希望在东方文化下有一个新的建构,带给你最重要的启发。是因为他在时代的变迁或传统的视觉体验中,为水彩画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应金飞说,他的作品第一次融入了情感密码,陈建用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风景。——的风景其实是一种精神风景,一定不是你看到的唯一风景。杨力用“流动的画面、绽放的音乐、隽永的散文、跳跃的诗歌”四个词组来形容陈先生的创作,认为他的艺术高度和艺术造诣已成为这一领域的“中流砥柱”。在周刚看来,抽象是发自内心的,陈建追求的是把形式本身变成视觉体验之后的一种精神体验,这是绘画的更高一个档次。
水彩原本的灵动与美丽,在陈建的作品中表现的更加厚重和艰难。这种特质不仅仅是技法的创新,更是精神光芒的投射,是他精神的图景。无论是他画人物画20年,还是他从10年前开始参与山水画的创作和写生,都是艺术家个人灵魂的写照,是他情感的映射。描绘青岛海的故乡,并不是简单地描绘表象的海,而是用自己的心灵捕捉海的瑰丽胸怀和多变神奇的个性,寄托自己的思念或记录自己的成长。对他来说,人物画表达的是一种精神,山水画表达的是一种心境。
/形容感情直达内心的风景/
纵观陈建的作品,不难发现,那些普通的风景被他赋予了独特的情调和情怀。从2020年开始,陈建的山水画以创作山水为主,不拘泥于技法,把普通的山水创作成能表达感情和意境的山水,在视觉认知上营造出一点东方的味道和意蕴。
“中国水彩画从小到大到今天的大艺术可以和民族油画版画相提并论,我们引以为豪。只有我们有了东西,才能被研究。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的价值和意义。我觉得中国水彩需要逐渐进入一种视觉研究的状态,不能迷失在所谓的传统材料里,不能在规定的被认可的东西里‘打转’。”他强调他自己在
作为中国水彩艺术委员会主任和水彩领域的领军人物,陈建自然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他带领水彩艺术家团队对现代主义的表达,不仅仅是基于传统的素描,还发展了新的表达形式。他创作主题的包容性、多样性、实验性、现代性和广泛延展性无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我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任教10年,无论从认知、理论还是实践,都与版画有着很深的渊源。我对版画的理解也帮助我重新认识了水彩的自由。”
“结合东方哲学的视觉理念,是目前中国水彩创作最大的方向和趋势。”陈建说,虽然水彩画来自西方,但它表达了中国风格。当用中国哲学看风景时,作品的画面和意象表达会和欧洲人有很大的不同。
显然,陈建在这些作品中创造的不是画面表面的诗意,而是风景背后艺术主体的精神境界,是艺术主体的人格和灵魂对风景的对象化和精神化。这些作品与其说是现实主义的风景,不如说是艺术家的“内心风景”。这种“风景”经过了情感认知的转化,在他看来,是一条艰难的通往境界、格调、修养的修炼之路。
因此,冥想会认识到陈建高度个性化和魅力的表达。每个人对自己的艺术作品都有自己的解读,这是彼此非常私人的发现。这也应该是他的艺术创作给予每一个观者的艺术灵感。
/水的灵动和美丽无与伦比/
了解陈建的人都知道,他可以不择手段地创造。那些在水彩画中被视为最“冒险”的方法,他都一一用上了,这和他的坚持有关系。他有种
坚持与痴迷,那就是尊重水,与水和平相处、相互合作,这个观念打破了很多人对水彩画的认知。在他看来,水赋予整个世界生命,它不争、全是给予,也有性格。艺术家对水有敬畏后,再以水为媒介创作,那份尊重便油然而生。“我常说好的水彩画家,一半是画家自己,另一半是水的‘自然天成’。水性就是自然渗透的、沉淀的、流动的,呈现出肌理、水迹的效果,好多透明灵动的痕迹是我们无法单凭用笔、用物质去完成的。所以我的画里面,总是能找到意外和惊喜。”记者了解到,陈坚为此做了很多实验,关于水性和色彩之间的结合——不可控的可控、不确定边缘状态,可能这是最美的模糊状态——对所有一切都产生疑问,一直在寻找答案,透过虚无传递豁达与大爱。他认为,在今后的创作中,假如艺术家们对“水”的了解更进一步,水彩画独有的视觉美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无可替代,那么水彩画会更往前一大步,天地会更宽广。在专访中,他告诉记者,从艺来感触最大的就是艺术家应知道什么叫适可而止——认知艺术的一个度。衡量艺术也有尺度,尺度高低就是一个人的学问、修养、认知和判断。
/ 鞋底的泥土 证明对艺术的情感 /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生活就是情感,你鞋底下有多少泥土,就说明你对艺术的理解情感有多深。画一张水彩画,要经过这么多的咀嚼、反思,自己读自己、自己读别人,过程中能得到一些体会。调动眼界、认知、格局,画作的颜色、笔墨就会自然而然地调过来,和你最尊敬的水一块儿合作。”在研讨会上,他指出当下的中国水彩处在一个“灰色地带”,这种灰是高级灰、是最美的,它要走的路很宽很长,所谓“道可道、不可道”,虽然还没有找出那条道来,但是艺术家们永远在道上去领会、去找“道”。
“不要给自己上枷锁,不要给自己归类,不要把自己当成水彩画家,但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当成水彩画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辩证,我经常这样反过来、复过去地问自己,有些画家活着是为了画画,有些人画画是为了活着,你是哪一个?”他以敞开式的提醒与叩问,结束了发言,朴实无华却铿锵有力。
大海宽广包容,一高一低、一张一弛、一冷一热,造就了陈坚作品中宽广的维度、高远的视野与凝练的语言。从帕米尔与大海,在他的作品中、不只是自然景物,不只是绘画的题材,它们是艺术家心灵的投射、艺术的坐标、生命的追求。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