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须笔墨先行
时间:2022-05-25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云南天有笔墨(画)题词,我觉得很精妙。既阐释了笔墨与“神韵”的关系,又展现了笔墨在绘画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结合当前水墨画创作的一些现象,我们不妨简单谈一谈。
这段题词是这样的:“一幅笔墨的画,一种趣味韵的笔墨,一种婉约浪漫的韵,都改变了穷奇所谓的趣味。”指出绘画首先要有笔墨,光有笔墨是远远不够的。笔墨要润泽有趣,不能生硬呆板,毫无生气。这一结论无疑是对提倡“去笔墨”以刻意求“创新”的“中国画”创作的一个警醒。我们真的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古人是如何看待绘画的。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画面,而不是独立于中国文化的精神之外,然后作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来训练。
笔墨的讨论可以说是中国画永恒的话题。客观来说,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无墨之笔,也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无笔之墨。比如画山水,“笔定形质,墨分阴阳”(北宋韩卓《山水纯全集》),关键在于重在表现。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候,我们说的笔墨,不仅仅是指技法或绘画理论意义上的笔墨,也可能是中国画的代名词。
关于笔墨的含义和外延,历代画家和理论家都有阐述。从古人孜孜不倦的探讨中,可以看出笔墨在中国画(学)中作为工具、思想、精神的地位。在众多关于笔墨内涵的论述中,我认为清代画家、理论家沈宗谦说得最为详细。103010《山水》和《传神》都有笔墨专章。比如云《芥舟学画编》:“以前人们说文字的力量可以抵挡鼎,说气重。所有的写作都应该以气为基础。气就是力量,而你写字的时候,如果笔里有东西,所谓写字的神也在这里。用笔之道,欲柔而犹挺拔,除平淡贵,永不滑沉,离俗史而飘逸。”沈宗谦认为,笔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帮助,相辅相成的;用墨的巧妙来自于笔的痕迹,笔的巧妙可以借助于淡淡的墨迹。中国画的笔墨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个性的象征。在中国画的笔墨中,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气质。倪云林说,“然而,一个画家”写在他的胸部第二位。申宗谦云:“笔墨之道,以性情为本。”这种笔墨观念不仅是画家的共识,也是欣赏者的共识,这一点不用多说。所以南说:“笔墨是无情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让笔墨载体无情。画中画,不能让鉴赏家无动于衷。”
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就中国画而言,笔墨永远是首要的。没有笔墨,就不可能有笔墨衍生出来的笔墨形式。谢赫的“六法”虽然把“气韵生动”放在第一位,但这是从欣赏层面来说的,因为没有笔墨就不可能有气韵生动。谁见过没有笔墨的生动作品?可见传神神韵也是以笔墨为基础的。南天所谓“笔墨画”耳。
那么,什么样的笔墨才能称之为好笔墨呢?南天说:应该挺有意思的。那么,什么是押韵?有什么好玩的?南天云:“潇洒风流的魅力,改变了穷奇的情趣。”这个有点玄乎。不说出来就知道是真的。想解释清楚,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中国文化的精妙之处在于,——少了概念逻辑,多了感性经验。一般来说,南天所谓的潇洒风流应该是指:自然大方,潇洒飘逸。但是“浪漫”这个词内涵丰富,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我们说“此画笔墨如古人之风流”,这里的“风流”指的是风的韵味。当我们说“他的绘画笔墨之高,古雅之大,风流之高,在当时是最高的”时,这里的“风流”是指脱尘脱俗,不落俗套。当我们说“这幅画惨淡经营的妙处就在于不用笔墨也能浪漫”时,这里的“浪漫”指的是一种气度和神韵。
至于穷奇的改变,改变到什么程度,改变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标准,还是要根据画师的风格、审美趣味、笔墨趣味,甚至气质、行为来判断。近邻黄曾把唐画、宋画、元画分别比作构图、酒和酒精。这宋、酒、醇是唐、宋、元绘画的“趣”,是时代的特征,对画家来说是千变万化的。王墨画芭蕉不问四季,苏东坡画竹子不拘束,画翰林用粗笔,赵画用篆刻飞白,徐青藤画江山用晚风自习号叫,大地子画江山用无法,八大山人画飞鸟用少墨。
以上讨论可以概括为:笔墨不仅“千古难”,更要“与时俱进”。前者是传统,是法律;后者是变革和创新。离开前者(传统)谈后者(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并且通过对传统“酿造”的创新,可以形成新的传统,这就是传承。两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黄认为,自古以来,图画就逐渐变得像往酒里加水。越是现代,越是加水,甚至到了有水无酒的地步,淡而无味,不能醉人。根本原因在于过分追求笔墨(技法)的表现,而忽视了“内在美”(精神)的塑造;押韵有趣的笔墨,是技法与“内在美”(精神)的高度统一。南天的画既崇尚笔墨,又失去了文人的意趣。他对绘画的言论都是来源于实践经验,可谓是迷上了精髓。它开头说的足以帮助画家和欣赏者。
(作者是中国文学评论家。
协会会员)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