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术理论的基石——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时间:2022-05-23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打开了国际艺术视野。一方面,西方现当代艺术和理论影响了以往的创作模式,从而促使中国艺术走向多元艺术理念和风格并置的发展生态,逐渐塑造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新形象;另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并没有被完全同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艺术独立发展的鲜明特征,即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面貌并不局限于西方现代主义对艺术本体语言独立性的挑战,也不局限于西方后现代艺术实验在大众传媒上探索的艺术观念形态。中国当代艺术把艺术人文关怀的个性转向了更能体现国家和民族意识的“人”的概念,转向了大众3354。艺术的实验和探索更多的是着眼于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传统的整合和创新,而不是媒体的广泛运用。
从“怎样表现”到“表现什么”
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运动真正开启了中国艺术积极借鉴西方艺术改造中国传统艺术的“艺术革命”运动,其中有徐悲鸿以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主张,也有刘海粟、林风眠等倡导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联系的中国现代艺术探索。无论是引入具有科学理性精神的现实主义,还是倡导艺术主观表现的现代主义,“艺术革命”的目标都是摆脱传统文人画陈相印的不良模仿习惯,着眼于“如何表现”,特别是以西方艺术为参照进行新的艺术改革。鲁迅从文学创作治愈民族精神的高度,提出了关怀社会底层人民生存的命题。他倡导和扶植的新木刻更多的是从揭露黑暗、批判现实的角度出发,强化了艺术作为一种“扔枪”和“匕首”的战斗作用。鲁迅的文艺思想超越了当代艺术界关于“如何表现”的问题,将艺术的价值和功能推向了艺术思想表现的更高命题,这也成为延安以“鲁迅”之名创办文艺学院,并将其思想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艺术的一面旗帜的原因。
在鲁迅思想的鼓舞下,大批青年艺术家去了延安。因为他们在这个穷乡僻壤的边疆看到了中国社会正在孕育的一股改变国家命运的新生力量。他们按照鲁迅批判现实的艺术思想举办“讽刺展”,对问题进行文人式的“讽刺”;他们用现代富有表现力的色彩来描绘延安窑洞生活。在此之前,五四以来“艺术革命”的最大瓶颈是——“如何表达”的革命和幼稚的批判现实,无法真正解决艺术与现实、艺术与大众的结合是艺术革命绕不过去的深刻命题。当时艺术家对艺术的现实主义批评总是带着怜悯,看不起小知识分子。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城市的文化氛围中展开的所谓文艺“大众化”,难以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成为一种空洞的理想。事实上,他们不能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的社会现实如何解放广大工农群众,以及中国社会改造必须依靠工农这个根本的社会问题。
人民是艺术创作“唯一的源泉”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解决了文艺为什么要和工农兵结合的理论命题。毛泽东的讲话指出,当时文艺的发展是如何和怎样使文艺建立在工农兵的反映上,真正代表中国的现实力量,把“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作为革命艺术家和进步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崇高使命。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中国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大有前途的文艺工作者,必须长期地、全心全意地、无条件地到群众中去,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广大的、最丰富的源泉中去”一方面体现了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另一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发展观,即劳动人民的生活为艺术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审美矿产资源和精神资源。这一论断可能受到了马克思通过劳动创造美的思想的启发,但它发展了这一思想,弘扬了艺术史上从未被关注过的劳动创造的美3354劳动人民不仅是社会中最广泛、最基本的美的接受者和评判者,也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从而把艺术创作力量和发展力量归于社会存在的主体3354劳动人民,因此,任何文艺创作都要以表现这个文艺主体为中心,力求在思想和行为上真正与这个艺术主体——劳动人民相融。
应该说,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从来没有像毛泽东《讲话》那样提出过文学创作源泉的命题。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代表理论,黑格尔的“美是观念的感性显现”的唯心主义艺术反映论,庄子的“逍遥游”的自然观,王国维的境界说等等。都是在哲学层面上讨论艺术审美的主客观关系,却未能区分出艺术审美的主客观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阶层会导致不同的选择,从而形成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和不同的审美标准;更何况在艺术的主客观关系中,并不是那些艺术流派、语言、形式等的传承和演变。那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是他们所反映和承载的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尤其是社会存在的主体劳动人民及其意识形态,才真正成为艺术不断发展的动力,以前关于艺术发生学和艺术史写作的讨论,都是集中在艺术体裁、形式和语言演变的分寸上,而毛泽东在《讲话》年提出, 这就使人们对艺术发生和转变的认识回归到社会存在3354,这是决定艺术发展和方向的力量和源泉。
民族奋斗精神的描绘
正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照耀下,新中国美术的改革实践翻开了人类美术史的新篇章。
人物画对工农兵形象的塑造、山水画对山川巨变的描绘,使传统文人画的自我欣赏、自我寄寓和自我娱乐变成现代中国社会人民精神风骨的表现和亢奋激越情感的抒发,其诗意的栖居已不是文人的孤芳自赏,而是一个民族奋斗精神的诗画凝固。五四新文化运动擘画的“美术革命”,至此才因表现这个社会的主体精神而开始实现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深刻转型。或者说,传统文人笔墨在借鉴西方写实造型或形式结构之中改变的只是“怎样表现”的外在形态,而“表现什么”才真正赋予当代中国美术以磅礴的内在精神意蕴,传统笔墨也因表现人民朴素却伟大的精神情感而发生了根本的审美品质与美感经验的转换。 “大众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美术最重要的艺术品质,这不仅决定了传统文人画的现代性转型,而且决定了外来美术的民族化重生与本土化再造。因为,人民的定义对中国文化艺术来说,必然标志着这种艺术的民族特色或民族气派。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中,不难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外来传统美术、现当代美术在中国均获得了跨文化发展。也即,外来美术因播种在中华民族这块文化土壤上并因表现当代中国的现实人文关怀而得到崭新增长与创新活力。
所谓守正创新,就是尊重人类劳动创造美的基本规律,尊重人类已有的艺术历史与文化积淀,从社会现实尤其是从人民生活的现实境遇之中汲取变革的力量源泉。如果像西方某些批评家所宣扬的当代艺术是大众媒介呈现的绝对理念的显现,是艺术哲学化的一种艺术史的必然转向,那么,这种艺术的当代性只能远离社会现实,远离这个社会存在的主体——人民。因为,这种艺术的大众化所表达的、所信奉的是超越了人民思想界限的另一种艺术贵族的“乌托邦”。对艺术“源泉论”的违背,或许是对远离了这个社会存在与社会主体的一种荒诞艺术创新的证伪。中国当代美术与世界艺术的同步并不意味着消解自主创新的探索,而艺术“源泉论”正是人类在媒介传播与图像生产的发达时代探寻另一种当代性发展的理论基石。
(作者:尚 辉,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主编)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