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之象”与“味外之旨”——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之美
时间:2022-05-21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风格,通过水与墨的完美融合,按照不同的比例,呈现出浓、淡、干、湿、焦的效果。水墨的浓淡决定了画面的层次。虽然没有各种颜色,但也表现出各种色阶变化。浓墨使山苍劲有力,淡墨使水清澈透明,伊通大道充满变化。水墨画通过化繁为简,用有限的笔墨,诠释了中国美学的无限意境空间。
中国水墨画的发展伴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完整的美学体系。
战国时期,中国水墨画已经初具规模,以线描为主,设色为辅。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美学思想和绘画理论开始走向成熟。顾恺之、谢朓等人的绘画理论为中国水墨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撑。特别是谢赫于《古画品录》提出的“六法”,如“气韵生动”、“笔为骨法”、“管位”等理论,都为后来的中国水墨画创作和欣赏树立了一个参考标准。
到了唐代,水墨画的发展达到顶峰,涌现出一大批绘画艺术家。吴道子、王维等人在绘画技法和理论上有所突破。吴道子独特的笔法,被后人誉为“五代为正”,为水墨画中的笔墨技法探索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王维在《画山水诀》中说:“画道,水墨为上,造化自然,造化自然。”本文肯定了水墨画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索,用浓淡的笔墨表现色彩的变化,使黑、白、灰纯净而有力地表现画面层次,发展和完善了水墨画的技法。
五代时期,以景、关、董、居为代表的南北山水画家,进一步巩固了水墨画在中国画中的主流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宋代水墨画的发展也进入了繁荣阶段。上至统治者下至人民,都喜欢绘画。皇家画院的建立和街头绘画的繁荣,使宋代画坛人才济济。苏轼、米芾父子、梁恺等人对水墨画的不断演进做出了贡献。
元明清时期,水墨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艺术创作多姿多彩。从“元四家”到“吴门四派”,再到八大山人,共同谱写了中国水墨画的续篇。一千多年来,无数绘画艺术家用高超的笔墨技法和丰富的绘画理论,在山水、人物、花鸟等不同绘画学科中,构建了中国水墨画的语境。并不断发展,流传至今。
水墨画中的意境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意境”源于中国诗集《诗经》中的“兴”。它原本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意思是诗人通过描绘客观的形象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让人回味无穷。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歌有物境、境、意境三种境界,并首次提出“意境”。后来,司空图提出了“与境同思”的思想,将“意境”引入了美学的范畴。王国维的“境界说”奠定了意境在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艺术创作一直追求“趣味之外的目的”。在水墨画中,对意境的追求更加深刻。意境是水墨画与其他画种尤其是西洋画的本质区别之一。唐代张继提出了著名的“师法自然”的理论,既没有简单地描写自然,也没有忽视客观真实,而是将二者相互渗透,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在中国水墨画中,意境是最核心的审美追求。无论是风景、人物还是花朵
水墨画有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中国水墨画以毛笔、墨汁、宣纸为工具,在水墨的和谐中变化。水墨语言很重要。笔法有变化,如平、圆、留、变、重,用墨有区别,如粗、淡、碎、焦。通过不同的绘画技巧,可以产生各种画面效果,如浑厚、透明、明亮、整洁和凌乱,从而产生浑厚、复杂、柔和和简单的审美体验。这是很巧妙的变化,也是水墨画特有的美感。在水墨画中,通过笔墨技法生动地描绘出所描绘对象的神韵,从而达到传神的境地。南宋画家梁恺就是其中的代表。梁恺是南宋的一位书院画家,但他的艺术追求不同于一般的书院画风。他经常用笔墨作画,尤其擅长人物画。在代表作品《泼墨仙人图》中,梁凯以旷达的笔墨和夸张的人物形象刻画了一个仙女的形象。图中的“神仙”大开着,露出胸腹部。他五官挤在一起,但是额头很宽,下巴上全是胡子,好幼稚。整个形象俏皮、脱俗、洒脱。作者用水洗线画出轮廓,再用大量的侧边画出,用墨有很多变化。靠近人物的肩膀是浓墨的深色,外套的袖子是淡墨的,裤子是深浅之间的灰色,而人物的脸和腹部是没有墨的白色。这样的浓淡使得整个画面层次丰富,人物形象生动。梁楷的艺术表现以笔墨的奇妙变化为特征,其创作不限于陈发,达到了水墨画笔墨生动的效果,为后世的水墨写意奠定了基础。
笔墨是中国水墨画的基本语言。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多种形式体现了中国水墨画和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通过一笔一墨,搭建起画家精神与客观物象之间的桥梁,为中国水墨画意境的生长提供了沃土。
在中国书画中,也有“数白为黑”的审美要求,即把画面的虚部安排为实部,即使不用笔墨也能成为整体的重要部分。清代卡琳在其绘画理论著作《南宗抉秘》中说“夫白墨,可使画白,非白纸,乃有情,否则画必乏味”。可见画面中的留白与虚实并存的意境之美密切相关。水墨画创作中的“留白”也是一种意境的表达,传达出超越事物表象的更深层的精神魅力。作为南宋四大流派之一的马援,将“留白”的技巧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马援的代表作之一《103010》描绘了一个高高隐藏的渔夫,独自坐在小船上,鱼竿垂向河面。画面其余部分空白,大胆地将人物置于水面中央,让观者在这一大片空白中真正体会到《孤舟》的广阔与空旷感。你能直接看到的是钓鱼。
的老翁,但稍加回味,其中便有无尽辽远的诗意涌出。这便是水墨画中的“画外之象”与“味外之旨”。画中的渔夫及扁舟为实,空茫的背景为虚,通过留白,突出了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这样的内涵正是中国美学的独特追求,是将情汇于景的高度表现,是看似简淡,实际蕴含着丰富意境的美学符号。 禅道思想也影响着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之美。禅宗是融合了中国本土的老庄思想与印度佛学的产物,受到许多文人隐士的推崇。其中的“明心见性”“发明本心”等思想都与文人隐士的追求相吻合,不仅反映在他们的人生哲学上,也隐含在他们的创作中。水墨画所追求的“象外之象”,正是禅意的体现。元代社会动荡,文人画家多隐居山林,在与自然亲密接触间修习禅宗,他们的作品所传达的意境也多受禅道影响,表现出简淡、脱俗、自娱的倾向。如元四家中的倪瓒,作画以自娱标榜,称“仆之所谓画者,逸笔草草,聊以自娱耳”。其代表作品《渔庄秋霁图》,画面十分简淡,近处几株树木屹立,中景以留白的形式描绘了平静的湖面,远处寥寥几笔带过远山,整幅画面宁静之至,仿佛一处荒无人烟的世外之地,传达了倪瓒简淡安逸的思想境界。这种意境正是其在参禅悟道中所领会的,他所呈现的是一个自然、平淡的世界,体现了禅宗思想中幽静辽远的意境。禅道思想对传统水墨画的影响在于精神,画家体悟修习禅道,无形中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哲学思考赋予到艺术创作中,为水墨画的意境之美增添了更具深度的思考及内涵。
水墨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千余年的历史流脉中,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美学领域,而其本质的艺术追求之一便是意境美的营造。水墨画通过笔墨技法的传神,画面留白的虚实相生,禅道诗情的思想领悟,将画家的精神世界与客观物象相结合,在创作中寻求统一,达到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美学境界,给予观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作者:戴静怡,系首都师大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