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关心的,都是敦煌当前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
时间:2022-05-21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听说那边下雨了?”
“是的,总书记,我们正在做相关的监测工作。”
2019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授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同获得全国“文物保护突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范金石热情握手,关切地询问敦煌现状。
敦煌的雨为什么让总书记如此关注?
一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他的第一站是敦煌莫高窟。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专家学者对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明互鉴的意见和建议。在这次座谈会上,范金石向他汇报了影响敦煌文物保护的一系列自然因素,水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游客太多了吗?超载是什么情况?”
“你说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影响?”
“敦煌这几年雨多吗?”
……
座谈会上,从游客数量到自然灾害影响,总书记问得很详细。
敦,大爷;黄者,盛也。
丝绸之路重镇敦煌,多元文明交汇,孕育了莫高窟的辉煌。回望敦煌的鼎盛时期,辉煌如星子。然而,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却始终面临着起钉、空鼓、断碱、脱落等一系列保护问题,对敦煌的文化传承和研究造成影响。
在这次考察中,总书记谆谆教诲敦煌当前的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把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的成就,努力掌握敦煌学的话语权”。研究弘扬敦煌文化要“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樊锦诗感叹,“他关心的是敦煌目前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光阴似箭。将近三年过去了。我们来到了敦煌,从莫高窟第九层,不到10分钟的路程,来到了敦煌研究院的实验室。我们看到滴定管、培养皿,还有更多不知名的科研设备在静静地运转。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俞宗仁穿着白大褂,在精密的实验仪器前与同事们一起操作和讨论测试结果。
很少有人把这样的场景和文物保护联系在一起,而这正是敦煌文化保护者努力的方向。
俞宗仁对总书记对科技的重视印象深刻。“这两年,我们加强了基础研究,多角度研究了病害的机理,初步了解了水、盐、环境因素对文物的作用机制。如今,研究所拥有一支200多人、产学研相结合的保护队伍,拥有化学、地质、环境、生物等近20个领域的人才。”余宗仁说。
据参与敦煌数字化的90后员工熊业腾介绍,敦煌最吸引他的是莫高窟的科技感。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挖掘,敦煌学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学科。多学科人才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莫高窟的壁画有温度和质感."熊业腾感慨地说,“总书记说,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博大精深,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取得成果。总书记对敦煌文化的重视,深深感染了我。这里有广阔的舞台,不是我留在了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2021年秋天,北京。高耸故宫,“故宫敦煌特展”观众如织。
探索更多打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敦煌研究院在敦煌精心打造了神仙“甲妖”,用动画化、个性化的内容讲述古老的敦煌传说,是l
“我一直向往敦煌。”在2019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来自甘肃的NPC代表热情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敦煌,总书记这样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给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发来贺信,称赞“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他谈到了古代丝绸之路,并将敦煌等古城称为“记录这段历史的‘活化石’”.
-indent:2em;">“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体现着他对敦煌文化的深情与深刻思考。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只有心怀自信的民族,才能在历史潮流激荡中屹立不倒,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敦煌,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不朽见证。
“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这是总书记的嘱托,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为此,我们愿择此一事、终其一生!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