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与艺术交织
时间:2022-05-17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科学”和“艺术”一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重要方式,也是人类生活的最高感受和表征形式,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追求科学事物的本质规律,习惯用逻辑思维和抽象简化的符号解释自然世界;艺术以生命情感的律动为基础,往往通过自身的审美体验,生动具体地表达对世界的感知和观察。如今,随着我们步入信息数字化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新媒体产品和平台所改变,同时也诞生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20世纪60年代,随着新的多媒体互动技术和前卫艺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舞蹈艺术”应运而生。作为一种运用数字技术创作的创造性艺术作品,它强调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最鲜明的特点是在视觉呈现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实时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致力于增强整个系统与观众的互动,强化观众的审美体验。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意识,给艺术作品的呈现带来新的变化。北京成功举办2022年冬奥会,让全民、全世界都感到高兴和感动。同时也已经被冬奥会开闭幕式上科技与艺术的极致结合所深深震撼,纷纷感叹科技力量对“中国式浪漫”的演绎。103010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唯一的舞蹈表演。观众的视线被裸眼3D虚拟现实技术的效果引导,飘落的雪花汇聚到会场中央。通过镜头传送,可以清楚地看到,舞者们举着的雪花中心,写着不同国家代表团的名字。借助科技手段,上演橄榄枝用蒙太奇结构设计保护小雪花,编织成属于人类的大雪花,晶莹剔透地飘在舞台上,让全场瞬间进入一种诗情画意的洁白纯净意境。这种创造性的表演实践,使得科技与艺术的交织不再单纯处于跨界合作的状态,或者说不仅仅是科技参与舞蹈创作,而是两者的终极融合。我们发现,此时观者的视觉焦点已经逐渐从舞蹈本体的本体语言转移到科学技术上,或者说转移到科学技术与舞蹈表演的互动上。
自上世纪末多媒体艺术登上世界舞台以来,围绕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在本世纪,多媒体艺术发展迅速,这不可避免地使我们开始思考它是否会冲击传统的艺术形式。一些新媒体舞蹈作品开始尝试收集舞者的动作数据,然后通过后期的电脑制作,对收集到的动作进行自由重组和再创作,最终实现了没有舞者的梦幻般的“银幕上的舞蹈”表演。但舞蹈的唯一媒介是身体,需要身体动作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这也是舞蹈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键因素。当这样的虚拟舞蹈直接取消了舞者的出场,或者将舞者在舞台上的角色边缘化、模糊化,舞者“活生生”的身体就变成了灰色的点和线,这不仅改变了他动作的质感和风格,也颠覆了传统的表演模式。相比之下,它似乎赋予了“物”以生命感,却使人类的自然生命黯然失色。因此,这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能否定义为“舞蹈”是有争议的。
然而,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成功实践并没有受到基于数据收集的多媒体舞蹈表演这一新形式的限制。以及2022春晚舞蹈《构建一朵雪花》的“身临其境”的“绘画欣赏舞台”,以及哔哩哔哩与河南卫视联合制作的《只此青绿》,都突破了新媒体互动表演的传统观念。春晚舞台上舞蹈《舞千年》的表演虽然只有六分钟,但却在短时间内营造出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和谐、轻松的哲学意境。舞台中央驱动的圆盘装置交替旋转,有时同向移动,与时空交错的舞蹈叙事结构相呼应。舞台入口处裸眼3D技术的“水波”效果甚至向观众展开了一幅动态的山水画卷,使舞蹈以“破圈”的方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演阶段。这是一种科技与艺术、理性与感性、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但同时又是当代美学、当代科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多元化的高科技不仅营造了富有戏剧性的空间环境,还消除了观众对舞蹈词汇不熟悉可能造成的艺术作品的“阅读”障碍。在科技与舞蹈融合的新境界中,观众可以获得全新的通感审美体验,从而达到精神和视听感的共同享受和满足。
如果说科学代表了人类对真理的向往,那么艺术代表了人类对审美的追求。前者的主要任务是超越人体的局限性,后者则与人的精神世界有关。如今,随着我们的生活进入数字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之间出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融合趋势,不仅一次又一次地相互交汇和渗透,而且从跨界走向交叉融合。其实,综合的过程也是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探索和期待。在发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对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博士)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