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非遗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时间:2022-05-13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本报记者尉迟建平摄
在过去的“五一”假期,许多市民在春天去户外放风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风筝魏”第四代传承人郭玮秋来说,这五天同样忙碌,他连续参加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虽然有点累,但心里很开心。看到这么多人,尤其是很多孩子喜欢风筝魏,我就有动力了。如果他们有兴趣,他们可以把他们的遗产发扬光大!”节后第一天,在天津市南开区鼓楼商圈风筝魏工作室,魏国秋和记者聊起了自己作为“非遗”的经历。
风筝魏的风筝制作技艺创建于1892年,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84年被轻工业部定为全国78个著名民间艺术项目之一,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魏国球本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魏国秋说,“风筝魏”和他自己之所以能得到这样的认可,完全是因为国家近十几年来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重视。
“以前‘风筝魏’被称为天津本土工艺美术‘三绝’之一,但真正能接触到它的人并不多,我们也很少出门。基本上是纯粹的作坊式生产销售。”魏国秋告诉记者,“近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市、区都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我们这些‘非遗人’要做的事情更多,非遗传承活动太多,数不过来!除了中国,我们去过很多国家,非遗传统技艺不仅中国人喜欢,外国朋友也喜欢!”魏国秋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说:“这是我们国家组织我们去俄罗斯进行文化交流的合影。外国朋友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爱超乎我的想象!"
自从“风筝魏”出国后,外地风筝爱好者经常来晋城,越来越多的人找魏国球买风筝,学做风筝。“那是2018年,一位来自英国的游客到天津旅游,到我们店里学习,在我的指导下自己做了一个风筝。之后游客用中文告诉我,今天是他的生日,中国风筝就是他的生日礼物。”魏国秋说,“我们互相留了联系方式。他回到英国后,给我寄来了照片。现在这只风筝还挂在他家里。”
说话间,魏国球之子、风筝魏第五代传承人魏博文也来到工作室:“我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有自己的职业规划。看到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我决定投身于遗产事业,把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喜欢上‘风筝魏’。”
魏国秋告诉记者,在这一行,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优势。魏博文能熟练使用一些社交软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推广非常有效。“特别是他制作的一些短视频,可以直观地展现风筝制作过程中的各种细节,最大限度地展现‘风筝魏’的特色。它们令人着迷,具有强大的传播力,许多风筝爱好者在看到短视频后都会来到这里。”魏国球觉得,现在有个儿子跟自己一起做这个生意,本身就是一种传承的表现。
现在,只要一有时间,劳伟和肖伟父子就去学校给孩子们讲风筝和制作风筝。同时,他们积极参与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传承与文化创作的结合。他们的风筝制作技艺不断创新,开发出了适合在室内飞行的迷你风筝,特别受儿童和一些上班族的欢迎。
魏国球对未来充满希望。他说:“作为非遗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让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深入人心,努力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开一扇通往现代社会和新世界的大门。”
图为2018年9月,参加达沃斯“天津之夜”的嘉宾们在天津爱上了“风筝魏”风筝。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