鸥洋捐赠油画展在广州展出:一生都在避免成为“小赵无极”
时间:2022-05-11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她是赵无极的学生。如果说赵无极的创作是对西方抽象绘画语言本体的拓展,即通过油画表达东方美学思想是对西方现代抽象绘画的丰富,那么她对“意象”的追求则是对她个人油画语言的一种解放,她对可复制绘画的脱离使她进入了自由创作的新境界。她是欧阳扬。
《意——鸥洋捐赠油画展》由广州美术馆主办,将于2022年5月10日至7月10日在广州美术馆展出。广州美术馆“欧阳作品捐赠收藏项目”于2022年被列为“全国艺术作品收藏与捐赠奖励项目”。
欧阳修,1937年生于湖北武汉,祖籍江西省龙南县。1956年进入中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前身)学习油画。1960年,他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欧阳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在绘画领域,他的早期作品倾向于写实。60年代初探索水粉画技法,70年代探索中国画革新,试图在水墨画中展现阳光,作品入选全国美展。1985年,欧阳申加入著名画家赵无极的油画工作室。在得到赵无极的指导后,他开始探索“东方意象”的油画语言。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意象油画”的概念,在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意象中寻找油画语言的东方主义,将中国文人画的意趣与西方印象主义的浅色和现代形式感相结合。她从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出发,注重情感和精神的表达,而不是自然的再现,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面貌。
受赵无极启发,她提出了“意象油画”
欧阳修的艺术创作经历了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80年代初,画家的画以具象为主。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欧阳修对绘画媒介的探索,在创作中实验性地使用沙子、橡胶粉等综合材料来表达画家的感情和思想。《鸥洋话画》欧说她曾经尝试过用特殊的木纹在木板上作画,用油、粉、沙来表现(土地)的质感,甚至在画面上粘上彩色的黄豆。这个作品是《希望的田野》。除此之外,欧杨的作品中始终蕴含着她细腻的情感关怀。比如在作品《初升的太阳》中,她传递了一种强烈的母子亲情,感染着每一个观者。在这一时期,欧阳修表现出了创新精神和细腻的情感,而这些特点在他接下来的绘画语言转向中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欧阳扬油画风格的重要转折发生在1985年,当时她参加了赵无极在浙江杭州举办的绘画班,并得以学习赵无极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从欧阳修这一时期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赵无极的影子,但她并不想步老师的后尘,成为“小赵无极”。而是寻求一种新的单独探索的方式,也就是她后来提出的“意象油画”。欧阳融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观与西方现代油画的色彩和形式于一体,超越了对具体事物的简单再现,表达了画家更深层次的情感和精神。
运用“油撞色”技法表现“东方意象”
作为意象油画的开创者,欧阳一直在通过自己的创作不断阐释这一艺术理念。她的图像是个人经验在画布上的成长,包含了画家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个人思考。它们可以是秋天低垂的树枝画出的弧线,也可以是荷塘里荷叶荡出的清波。
欧阳有许多花鸟画。对于这个国画分支,欧阳曾视其为油画探索的广阔空间,结合文化语境中的意象、花鸟色彩和“东方意象”进行实验性创作。
《鸥洋话画》欧多次提到对“”的追求,就是通过绘画中具体形象的再现来表现形而上的哲学精神。“齐一”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被历代学者研究达到了这一水平。然而,将中国画中轻盈多变的纸上笔墨与西方油画中的层次感调和起来似乎很难,用油画来画“齐一”需要一种技法上的改变。为了实现“齐一”在画布上的表现,欧阳结合中国画的“对比法”,探索出一种独特的油画技法————油对比色。《意象油画——鸥洋24年实验文献(1986—2009)》编者解释说“油色碰撞”是指(画家)先在画布上画出丰富厚重的油彩,再对稀薄的油彩进行泼洗,使部分厚重的色彩溶解,丰富的色彩层被晕染,产生微妙的色彩飘动,既有了水性语言的趣味,又失去了油性语言的韵味。欧阳峰的“油彩”使她能够在油画中表现出一种朦胧而微妙的味道。结合她的诗歌意象,可以将“东方意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抽象与具象结合,对画面进行分割
虽然欧阳老师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但她仍然坚持艺术创新。近年来,在她的作品《组合系列》中,欧扬试图将抽象和具体的图式结合起来,并吸收了蒙德里安的冷抽象手法。
,对画面进行分割。在《组合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到独特的画面构成,被分割的不同画面通过新的构图重组,表现出来的对比与错位统一在连续的主题和色调中,在作品内部创造出新的逻辑和对话,可见鸥洋在《组合系列》中继续尝试实验性的绘画语言,画家本人亦言“希望用意象图形来分割画面,追求视觉的现代感”。这是对过去成熟的个人绘画的新拓展,就像她20世纪80年代所尝试的一样。鸥洋还有着一颗细腻敏锐的心灵。她在《鸥洋话画》中说道:“改革开放后,城市繁华、拥堵、紧张的生活造成人们内心的浮躁。人们不约而同地都在寻觅空灵,希望还内心一片宁静。”画家在现代的都市生活中敏锐地觉察着社会大众细微的心理变化,并用细腻的画笔和语言在画布上表现对心灵宁静的追寻。在2008年创作的《觅空》系列绘画中,鸥洋在大面积留白的空阔寂寥的画面背景前,用抽象的线条构成贯穿画面的隐晦形象,借助色调的细微变化和对比表达一种朦胧幽微的紧张感。画家最后为每幅画点上一只刻画写实的蜻蜓停留在空白处,孤单的蜻蜓在这个寂寥的画中世界驻足,观者可以停下急速的步伐,重新感受那份久违的安静。
这几年,新冠疫情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害,鸥洋对于人们心灵的躁动焦虑更加敏感,她回忆起1993年创作《红与黑》时的理念,那是一种“以纯红与纯黑色的似火炬又似花蕾的强烈组合来表达新生力量的崛起”,在去年鸥洋重拾了这份往昔的激情,用相近的形式和强烈的色彩,再次用画笔表达“那似毁灭又似希望之火的燎原”。一颗敏锐细腻的心灵,满怀激情的创作力量,鸥洋用她的艺术绘出了一位优秀画家的形象。
花絮——
被改过的《写生赵无极夫人》
这次画展上有一幅特殊的画作,叫做《写生赵无极夫人》,画面上是一位穿着红色无袖连衣裙的外国女人,但细看会发现五官有被刻意涂改的痕迹,给人感觉像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据鸥洋老师介绍,此画作于1985年,当时她正在赵无极于浙江杭州举办的绘画班上进修,涂改此画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赵无极。
话说赵无极的夫人是一位标准的西方美人,鸥洋写生时驾轻就熟地把师母画出来了,画中的师母年轻、漂亮、优雅,正在沾沾自喜之际,哪知赵无极看到画像却很不高兴,连连诘问她:“你想干吗?”“你把她画成明星这么漂亮是想讨好她吗?”边说还边动手改画,一笔把眼睛弄“坏”了,一笔把鼻子写“歪”了......
如今年过八旬的鸥洋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依然深有感触:“这些都是赵先生当时改的,我后来都不敢再动了,这幅作品保留了当时被他改过的状态”。赵先生这么做是要告诉我画画不要媚俗,不要追求表面的完美,而要把事物的内在的、精神的东西画出来。赵先生认为,艺术格调有高低之分,他反对迎合式的写生,此事对我影响很大。我后来一直保留着这幅画,作为纪念。”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